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巴黎的春天来得晚。“通运号”绸缎店的橱窗里,挂着最新款的苏绣旗袍,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把绸缎染得发亮。张静江坐在柜台后,手里拿着一本账本,却没心思看——他派去码头接孙中山的伙计,已经去了三个时辰,还没回来。
“先生,您别着急,说不定是船晚点了。”伙计小李端来一杯咖啡,小声说。
张静江摇了摇头,把账本合上:“不会。我查过船期,今天早上十点就该到了。巴黎的华人不多,清廷的密探要是想找孙先生,很容易。”
正说着,店门被推开,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走了进来,正是去接孙中山的伙计。他脸色苍白,手里的帽子都歪了:“先生,不好了!孙先生……孙先生被法国警察抓了!”
张静江猛地站起来,咖啡杯“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怎么回事?警察为什么抓他?”
“我在码头等着,看到孙先生下了船,正想过去,就过来几个法国警察,说孙先生‘涉嫌资助叛乱’,把他带走了。我问他们要逮捕令,他们说没有,还把我推了一把。”伙计说着,眼圈红了。
张静江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法国警察不会平白无故抓孙中山,肯定是清廷驻法国大使馆搞的鬼。“小李,你赶紧去华人商会,找王会长,让他帮忙打听孙先生被关在哪。我去领事馆一趟。”
张静江赶到清廷驻法国大使馆时,领事孙宝琦正在院子里喝茶。看到张静江,孙宝琦冷笑一声:“张老板,稀客啊。你不在店里卖你的绸缎,跑到我这来干什么?”
“孙领事,我来是为了孙中山先生。”张静江的声音很冷,“法国警察抓了他,是不是你搞的鬼?”
孙宝琦放下茶杯,站起来:“是又怎么样?孙中山是清廷的乱党,我身为领事,有责任捉拿他。张老板,我劝你别多管闲事。你在巴黎的生意做得不错,要是被卷进‘叛乱’里,可就不好了。”
“孙领事,你别忘了,你也是中国人。”张静江往前走了一步,眼神锐利,“清廷腐朽,百姓受苦,华侨在海外受欺负,你不管。现在有人想救中国,你却要抓他,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孙宝琦脸色一变,指着张静江:“你别跟我讲这些大道理!我拿的是清廷的俸禄,就要为清廷办事!你要是再不走,我就以‘资助乱党’的罪名,查封你的绸缎店!”
张静江笑了,笑得很轻蔑:“你查封吧。我张静江的店,是靠自己的本事开的,不是靠清廷的庇护。但你记住,孙中山先生要是出了什么事,巴黎的华人不会放过你,欧洲的华侨也不会放过你!”
说完,张静江转身就走。他知道,跟孙宝琦这种人,说再多也没用。他得想别的办法。
回到绸缎店,小李已经回来了,说王会长打听清楚了,孙中山被关在巴黎第三区的警察局,罪名是“涉嫌与中国革命党有联系”,要等清廷派人来“核实身份”后,再引渡回国。
“引渡回国?那就是要杀了孙先生!”张静江的拳头攥得紧紧的,“不行,我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他想了想,突然想起一个人——法国议员杜邦。去年,杜邦的夫人在“通运号”订了一套苏绣屏风,对张静江的手艺赞不绝口,还说要是有什么事,可以找她帮忙。
张静江赶紧回到里屋,打开保险柜,拿出一套最好的苏绣——是他特意为杜邦夫人准备的,上面绣着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有中国的梅花。他把苏绣包好,带着小李,直奔杜邦家。
杜邦夫人看到苏绣,眼睛都亮了:“张老板,这太漂亮了!谢谢你。”
“夫人,我这次来,是想请您帮个忙。”张静江把孙中山被抓的事说了一遍,“孙先生是个好人,他想推翻腐朽的清廷,建立一个新的中国,让中国人过上好日子。法国是自由的国家,不该帮清廷抓这样的人。”
杜邦夫人听了,皱起眉头:“清廷怎么能这样?我丈夫是议员,他很关注人权。我可以让他帮忙,给警察局施压。”
当天晚上,杜邦就给巴黎警察局局长打了电话,说“孙中山是合法的中国公民,没有证据证明他犯罪,应该立即释放”。同时,华人商会也联合了巴黎的二十多家华人商号,给警察局写了请愿书,要求释放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