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2 / 2)

长安城外,督军围城的曹操同时收到袁术称帝、兄弟互斥的檄文,不禁哑然失笑。

这兄弟二人当真...竟想得出互相除籍这等损招。

程昱进言道:袁公路僭越称帝已犯众怒,袁本初断尾求生亦在情理之中。

曹操摇头:素来高看袁术,未料竟昏聩至此。此举虽在预料之中,却使袁氏声威尽丧。

然则...曹操整肃衣冠道:袁氏式微,最大获益者当属中原霸主陆风。恐怕吾那义弟此刻正抚掌大笑呢。

曹操正期盼袁术能多牵制陆风一阵,好为自己争取发展时间。

确实!程昱点头赞同,袁术称帝还有一重隐患——会间接削弱长安天子的权威。属下建议立刻以天子名义发布讨贼檄文,至于是否出兵......他眼中闪过精光,大可让其他诸侯先去消耗。

正合我意。曹操抚掌而笑。虽然天子尚未到手,但他早已将皇室视为囊中物,自然不愿其价值受损。

传令兵匆忙呈上密信,并州荀彧大人急件!

曹操与程昱对视一眼:并州能有变故?拆信览毕,他面色骤然阴郁。程昱小心探问,却见主公将信笺推来:他竟比我们更急。

程昱细读后不解:文若同样主张发布檄文......

不一样。曹操冷然打断,消息刚到,他的文书却已送来。这说明什么?指尖轻叩案几,在他心里,汉室永远排在第一位。

曹操心中忧虑,唯恐有朝一日会因天子之事与荀彧反目成仇。他真心器重荀彧,不愿看到双方走到那一步。

“果然如此!”程昱闻言亦是面色一沉,暗自思忖:文若何苦执着于这份愚忠?汉室早已名存实亡,主公待他可谓仁至义尽。

眼下多说无益,程昱决意先宽慰曹操,便拱手劝道:“主公不必过虑,文若只是一时未能醒悟。毕竟**才过去一两年,假以时日,他自会想通。即便他想不通,吴侯也会替他开解。比起主公,那位才是真正的狠角色——软刀子**不见血!”

“他的新政看似温和,实则彻底瓦解了汉室的根基。待中原大地上再无汉室痕迹,文若自然会明白。主公何须动怒?静观其变即可。”

况且,即便将来他们击败陆风,其新政怕已深入人心。届时即便曹操想重建汉室,也难上加难。改朝换代方为顺应时势之举。

“此言有理。”曹操听罢转忧为喜。

的确,与陆风的手段相比,自己这点动作算什么?荀彧若真有心匡扶汉室,可陆风早已将汉室根基连根拔起。那些新政一旦推行数年,便再难逆转——除非杀尽新政支持者、焚毁所有典籍,否则百姓绝不会放弃切身利益。

就连曹操也不得不叹服:陆风之变革,确有其高明狠辣之处。

可惜他的家世背景和部属状况都不具备改革的条件,不然早在并州时他就尝试效仿新政了。

任城郡守府内,陆风开怀的笑声穿透厅堂:好!暗卫果然没让我失望!

荀攸附和道:确实出色!不过更令人意外的是袁术。从前也不见他如此愚昧,怎会轻信那青龙木祥瑞的谎言,竟真敢贸然称帝?

这完全超出了荀攸的预料。当初陆风提出这个计策时,他还持反对意见,没想到袁术的狠狠打了他的脸。

戏志才叹息着摇头:实在难以理解袁公路的想法。他难道不明白这般行径的后果?原本尚有逐鹿中原的资本,如今却是自断根基,自取**。

袁氏嫡脉竟沦落至此?

戏志才觉得真是辜负了袁家世代积累的底蕴。若袁隗等先人泉下有知,恐怕要气活过来。这简直就是家门不幸的典型。

荀攸继续进言:主公,既然袁术已然称帝,我们是否应当发布讨逆檄文?无论何时出兵,都需先占据大义名分。

他认为目前还不是征讨的最佳时机,不妨让其他诸侯先行行动。眼下更需要时间消化既得战果。

陆风颔首道:理应如此。就有劳公达起草檄文昭告天下了。

陆风推行的新政明摆着在动摇汉室根基,消除旧朝影响,但只要他不公开称帝,旁人也挑不出毛病来。

毕竟,他大可以借着复兴大汉需改革的名头搪塞过去。

即便众人心知肚明,表面功夫总能做得漂亮。

各路诸侯谁不想问鼎天下?刘表、刘璋、刘虞这些人,难道就没动过当皇帝的念头?

荀攸拱手领命。

戏志才此时进言:主公,需提防袁术进攻兖州或庐江。

陆风挑眉,袁术还敢来犯?上次没被打怕?

此人向来狂妄自大。戏志才摇头,这次贸然称帝就是明证。他必不甘心,定会借称帝之机扩张领土——首当其冲便是我们的庐江、九江二郡,以及徐州。

荆州西面有吕布镇守南阳,袁术不愿硬碰;南下渡江又缺水师。算来算去,唯有东进徐州或北上庐江。

确实像他的作风。陆风轻笑,忽然话锋一转:不过...他八成会先打徐州。

为何?两位谋士齐声问道。

刘关张已在徐州现身。陆风眸光微冷,刘备素以仁义标榜,又顶着汉室宗亲的名头,这种刷声望的好机会,他绝不会放过。

戏志才闻言,神色微变:玄德公?他们现身了?竟转道去了徐州?

正是!

陆风斩钉截铁道:彼时三人当是翻越泰山,直奔徐州而去。

如此说来,其麾下并无兵马?如何讨伐袁公路?

荀攸捻须沉吟。

袁术称帝虽显愚妄,却非等闲可图之辈。

实乃疯癫之人。

纵使其部众战力参差,然欲平此患,非十万雄师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