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王大年在此施粥,难道是图那虚名吗?
这都是大清国的百姓,是咱们齐鲁大地的乡亲!
他们遭了难,背井离乡讨活路,何等不易!
我王大年无力救民于水火,难道连施碗粥都不应该?
便是倾家荡产,也是理所应当!”
小山子被说得低下头,应了声“是,掌柜的”,慢腾腾的向米店走去。
“紧走两步!磨蹭什么?”
王大年在他身后催促。
“且慢。”
墨白出声叫住了小伙计,随即从怀中取出两张银票递过去,“用这个去买米吧。”
小伙计接过一看面额,顿时愣在原地——这二百两银子,足以买下百余石上好的大米。
“公子,这、这如何使得……”
王大年连忙上前阻拦。
可小伙计机灵,不等掌柜说完,攥紧银票,一溜烟便跑远了。
“哎,你这小子……”
王大年阻拦不及,只得转身对墨白拱手,“这……怎好让公子破费?”
“掌柜不必客气,略尽绵力而已。”墨白还礼道。
王大年仔细打量眼前这位少年。
他头戴貂皮帽,身着貂皮大氅,面容俊逸,气度不凡,心下便知定是世家子弟。
此时,难民见粥将尽,开始有些骚动。
王大年立刻跃上一处高台,大声安抚:“乡亲们!勿要慌乱!粥米管够!
我王大年既在此设棚,定让大伙吃上这口热粥!还有这位公子也慷慨解囊,大家都有份!排好队,莫要挤!”
人群中,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汉闻言感叹:“真是活菩萨啊!
这粥棚都支了一个多月了,便是有座金山银山,也要施舍空了啊!”
旁边一中年汉子连连点头:“谁说不是呢?求菩萨保佑这样的善人多福多寿!”
墨白下马,走到老汉身边问道:“老伯,也是去闯关东?”
老汉叹道:“唉,留在家里,就是等死啊。出来闯一闯,兴许有条活路。”
“老家是哪里?”
“潍坊的。”
墨白点点头,又转向旁边的汉子:“这位大哥呢?”
那汉子道:“俺是淄博的,也去关外寻条生路。”
墨白望着眼前望不到头的人群,不禁叹息:“偌大的山东,竟养不活自己的百姓了……”
墙根下,一个约莫十岁的孩子蜷缩着身体。
他弯着腿,一只小手端着碗,大口喝着碗里稀薄的米汤,另一只手死死攥着半个窝窝头,塞进嘴里咬上一口。
墨白蹲下身,笑说:“慢点吃,别噎着。”
孩子闻声抬起头,眼神带着警惕。下意识地把窝窝头藏到身后。
墨白笑了笑,轻抚他的头顶:“别怕,没人抢你的。”又温和地问道,“你爹娘呢?”
孩子摇了摇头,低下头继续喝粥,眼泪大颗大颗地滴落进碗里。
墨白轻叹。这狗日的世道!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墨白抬头望去——
只见百余骑兵呼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