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三方会谈(2 / 2)

刘亚文语气诚恳。

“程墨掌握的技术,毫无疑问是颗能改变行业的金种子。但金种子需要最肥沃的土壤和最专业的园丁,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惠及更多人。”

“我们星海集团,有信心、也有能力提供这一切,确保技术顺利转化,实现最大价值。”

何景文静静听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才缓缓开口:“刘总的企业实力和诚意,我看到了。不过,高科技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涉及前沿基础研究的转化,有其特殊性。”

“它往往需要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持续投入,忍受漫长研发周期的不确定性,需要的是有远见、耐得住寂寞的战略投资者,而非追求短期快速回报的财务投资者。”

他看似随意地提起了几个曾经轰动一时,却因资本急功近利、过度干预研发而最终失败的知名生物技术项目案例,敲打的意味不言而喻。

最后,他目光转向程墨:“程墨啊,技术的深度、边界和未来的研发路径,你最清楚。我们需要确保的是一个纯粹、稳定、不受非技术因素干扰的研发环境。这一点,至关重要。”

程墨一直静观其变,此刻才迎向导师的目光,言简意赅地确认:“何老师说的是。技术壁垒确实极高,后续研发路径我有清晰规划,但这需要长期的、专注的投入作为保障。”

他既支持了何景文的观点,也向刘亚文明确了核心要求。

刘亚文是老江湖,自然听懂了弦外之音。

他沉吟片刻,基于常规的商业逻辑提出了方案:

“何教授,小墨,我理解技术的重要性。这样如何?按照风险投资的惯例,资方承担主要资金风险,我们星海出资占大头,目标51%以上。”

“程墨以技术入股,占30%左右,何教授您以荣誉和资源入股,占15%到20%。

这样既能保障资金,也能体现二位的价值。”

他提出这个方案,并非想占程墨便宜。

而是出于对程墨年轻、缺乏商业经验的本能担忧,以及一种微妙的考量。

他担心程墨迫于师生情面,未来可能驾驭不住何景文这样的学术权威。

刘亚文想着,反正自己儿子和程墨关系铁,先把主导权握在手里,后期再通过其他方式向程墨让利也行。

“绝对不行!”

何景文几乎立刻反对,语气斩钉截铁。

“技术型公司,尤其是我们这种以前沿突破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必须由技术主导!程墨必须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否则,我无法以我的学术声誉和未来可能调用的国家实验室资源为此背书!”

他的动机纯粹而坚定,首要目的是推动科学进步,确保研发不被资本绑架,商业利益还在其次。

他坚持程墨必须控股,或者至少对核心技术拥有绝对的一票否决权。

刘亚文则强调巨额资本投入的风险和企业管理需要专业经验,认为资方主导更利于公司稳健发展。

何景文则寸步不让,坚持学术原则和技术主权。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变得有些紧张,两位长辈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

负责端茶递水的刘宇看得冷汗涔涔。

就在这时,程墨平静地开口了。

“我出资五千万,加上相关的专利技术,占股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