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济公禅师于丹阳县公堂之上,眼见雷鸣、陈亮遭奸人诬陷,被施以酷刑,千钧一发之际,一声“冤枉”喝止了行刑。然而,这声呼喊并非来自堂下,而是源自堂外!来者非是旁人,正是那游戏人间、专管不平事的活佛济颠!
那么,济公何以恰在此时赶到丹阳?这还需从藏珍坞之事了结后说起。
当日,济公在藏珍坞以八卦炉火烧了神术士韩祺,惊走赤发灵官邵华风等一干妖人,并未深追。并非罗汉爷心慈手软,而是他运起慧眼灵光,早已洞察天机,感知到远方徒儿雷鸣、陈亮将有血光之灾!此事关乎二人性命,更牵涉一场冤狱,济公岂能坐视不理?于是,他辞别何兰庆、陶万春二位班头,离了藏珍坞,施展缩地之法,一路优哉游哉,却又迅疾无比地朝着丹阳县方向行来。
这一日,行至海潮县地界一处名为“石佛镇”的所在。但见镇外一条小河蜿蜒,河上架着一座石桥,乃是南北通衢要道。和尚正欲过桥,忽被一本地乡民拉住,神秘兮兮地说道:“和尚,慢走慢走!你可知道我们这儿出了一桩天大的新鲜事?”
济公最爱听这些市井奇谈,忙问:“啥新鲜事?快说快说,和尚我最喜欢听热闹!”
那乡民指着石桥道:“喏,就是那座桥!我们这镇子南村口外,有座破败的石佛院,多年没和尚老道了。可奇就奇在,三天前,庙里那尊石佛,竟自己走到桥当中站住了!过路的人,不论贫富,都得往它身边那个大笸箩里扔点钱。若是不给,轻则头痛欲裂,重则腰酸背疼,休想过得桥去!你说稀奇不稀奇?和尚老道化缘常见,这石头刻的佛爷亲自化缘,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济公闻言,眯着眼,手搭凉棚朝桥上看去,果然见一尊高大的石佛矗立桥心,身旁放着一个硕大的笸箩,里面已有不少铜钱散碎银子。他心中默运灵光,略一推算,已然明了其中奥妙,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口中却道:“哦?有这等事?要是不给钱,硬闯过去行不行?”
乡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不行!前儿有个不信邪的莽汉,偏不给钱,硬要过桥,结果刚踏上桥板,就哎哟一声瘫倒在地,抱着脑袋直打滚,最后还是家里人抬回去的!现在我们这儿的会首们正烧香许愿,求石佛老爷慈悲,别吓唬人了。你看,还给佛脖子上挂了个黄布口袋,写着‘募化十方’呢!这三天,笸箩里的钱可不少啦!”
济公听罢,哈哈一笑,也不多言,踢踏着破草鞋,径直奔向桥头路东的一家小酒馆。进去捡个临窗的座位坐下,要了一壶村酿,几碟小菜,自斟自饮起来。耳朵里却满是酒客们的议论,话题无不围绕着那尊“显圣”的石佛。
酒足饭饱,济公一抹嘴,喊道:“伙计,算账!”
伙计过来一扒拉算盘:“承惠,二百六十文。”
济公摸摸干瘪的僧袍口袋,笑嘻嘻道:“小本经营,赊个账如何?改日再还。”
伙计把脸一板:“大师父,本店概不赊欠!柜上没这规矩。”
济公也不恼,指着窗外大桥:“没钱?好说!你看那石佛眼前的笸箩里,钱不是多的是吗?我跟那石佛是老相识,去拿点来付账,总可以吧?”
伙计一听,吓得连连摆手:“哎呦!我的活佛!您可别害我!那钱动不得!谁不知道动了那钱要倒大霉?前日王二愣子想抓一把,至今还躺在炕上起不来呢!”
济公站起身,拍拍屁股:“怕什么?和尚我去拿,你跟着收钱便是,出了事算我的!”说罢,摇着破扇子就往外走。那伙计将信将疑,又怕他赖账,只得硬着头皮跟在后头。
来到桥头,济公在众目睽睽之下,大摇大摆走到笸箩前,伸手进去,哗啦啦抓出一把铜钱,不多不少,数出二百六十文,塞到目瞪口呆的伙计手里:“喏,酒钱,拿好了!”
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傻了眼,窃窃私语:“怪哉!这和尚拿了钱,怎地没事?”“莫非石佛爷也看人下菜碟?专挑和尚保佑?”
正当众人惊疑不定之际,忽听石佛院破庙方向传来一声清越的道号:“无量——佛——!”声如洪钟,震人耳膜。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老道,飘然从庙中走出。这道人头戴青布九梁道巾,身穿蓝布道袍,腰系杏黄丝绦,白袜云鞋,面如古月,发似三冬雪,鬓若九秋霜,一部银髯飘洒胸前,左手提一花篮,右手执萤刷,背后还背着一个硕大的朱红葫芦,端的是仙风道骨,气宇不凡!
老道目光如电,直射济公,肃然道:“道济!此乃佛祖善缘,功德之资,岂容你随意攫取,扰乱法缘?”
济公一见老道,哈哈大笑,拱手道:“我当是谁在此故弄玄虚,原来是东方老道兄!久违久违!”
这位老道,非是旁人,正是天台山上清宫的住持,人称东方太悦老仙翁的昆仑子!他道法高深,与济公亦是旧识。前番曾去临安寻济公未遇,今日云游至此石佛镇,见石佛院破败,想起徒弟夜行鬼小昆仑郭顺尚无固定庙宇,便动了重修此院作为上清宫下院的念头。奈何工程浩大,独力难支。见此地人烟不算稠密,化缘不易,而这石桥却是交通要道,往来行人众多。于是老仙翁心生一计,施展“搬运之法”,驱使庙中石佛至桥头“显圣”化缘,意在聚沙成塔,积攒修庙资金。此法虽略显玄奇,却也未伤天害理,只是借众人敬畏之心募捐而已。今日刚行至第三天,不料竟被济公撞破。
老仙翁见是济公,面色稍霁,上前打了个稽首:“原来是圣僧驾到!不知从何处来?”
济公还礼道:“从常州府来。那边有个叫邵华风的妖人聚众造反,知府请和尚我去帮忙收拾烂摊子。老道兄你在此地搞这‘石佛化缘’,功德心是好的,只是这法子……嘿嘿,有点吓唬老百姓啊!”
老仙翁叹道:“圣僧明鉴,贫道亦是为重修这宝刹,不得已而行此策。既然圣僧至此,还望慈悲,助我一臂之力,共成此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