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刚收拾停当,准备继续前行,忽见对面走来五六个衣衫褴褛的穷和尚,一边走一边兴奋地议论着:
“快走快走,去晚了可就赶不上了!”
“听说董员外家那位外甥女,刘百万家的千金刘素素小姐,今日斋僧布道,每人给二百大钱,还有一个大白馒头呢!”
“这位小姐可是个菩萨心肠!原本许配给了李节度家的公子李修缘,可那李公子十八岁上出走,至今音信全无。小姐就住在舅舅董员外家。董员外劝她另嫁,她却说‘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誓死不从。后来被逼得没法子了,才出了一个对子,说谁能对得上,便嫁给谁。”
“可不是嘛!这对子难倒了咱们台州府多少举人秀才!听说上联十一个字,都带宝盖头,极难对仗。小姐这是用这法子婉拒呢!”
“走走走,领馒头钱要紧!”
济公在一旁听得真切,心中明了,这刘素素正是自己未过门的妻子!没想到她如此贞烈,苦守至今。他当下不动声色,凑上前去笑道:“诸位师兄,辛苦辛苦!咱们一同去可好?”
那几个和尚瞧了他一眼,见也是个穷和尚,便道:“同去同去!都是去董家庄领布施的。”
一行人出了树林,不远便是董家庄。只见庄口路北一座大宅院,门前高搭席棚,管家仆役正在给僧道们发放钱粮。济公等人走到门前,济公对发放的管家说:“我们一共七位师父,劳烦给七个馒头,一吊四百钱,交与我一并领取便可。”
管家见是僧人,依言点了七个一斤重的大白馒头和一吊四百钱递给济公。济公接过,将馒头分给那六个和尚,自己拿着钱道:“这钱咱们到那边再细分。”说着,他瞥见大门内摆着一张书案,上面放着文房四宝,压着一幅上联,写的是: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济公便问管家:“这副对子是做什么的?”
管家答道:“这是我们小姐出的。我家员外说了,若有老者对上下联,便认作干亲;若有僧道对上,员外愿出资修庙;若有文生公子对上,年貌相当者,情愿将小姐许配。这上联十一个字都带宝盖头,难倒了许多才子呢!”
济公笑道:“贫僧不才,试试对个下联如何?”
管家将信将疑:“大师父若真有此才学,对得工整,我家员外定然说话算话。”
济公也不多言,提起笔,蘸饱墨,略一思索,便在那下联处挥毫写就十一个字:
“远避迷途,退还莲径返逍遥。”
写罢,放下笔。管家拿起对联,送入内宅,交由婆子转呈小姐刘素素。
刘素素在闺房中正自惆怅,拿到下联一看,顿时美目圆睁,连声赞叹:“奇文!妙文!绝文!”你道为何?这上联“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十一字全是“宝盖头”,既暗合她寄居舅家的处境,又抒发了独守空闺的孤寂与坚贞。而济公所对下联“远避迷途,退还莲径返逍遥”,十一字全是“走之底”,对仗工整至极!更妙的是其中深意:“远避迷途”是劝人看破红尘俗世之迷障,“退还莲径返逍遥”则暗含佛家“回归本来面目,得大自在”的解脱之意,这与刘素素素有慧根、近乎持斋念佛的心境隐隐相合,仿佛一语道破天机,怎能不让她惊喜交加?
她连忙吩咐:“快!快请这位对对子的先生进来,我要见见!”
家人出去找寻,却回报说:“小姐,那人是个穷和尚,此刻已不知去向了。”
刘素素坚定道:“无论是僧是道,速去请来,我必要一见!”
家人再到门外寻找,哪里还有济公的影子?原来济公趁众人不注意,早已拿着那一吊四百钱,施展法术溜走了。那六个和尚一眨眼不见了济公,正纳闷间,忽见济公坐在村外路边,正一个个地数着铜钱,嘴里还嘀咕:“这个是小钱……这二百不够数啊……”六个和尚以为他要独吞钱财,怒气冲冲围上来便要动手。
究竟济公如何应对?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