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慢看济公传 > 第26章 救难女送归清净庵 高国泰家贫投故旧

第26章 救难女送归清净庵 高国泰家贫投故旧(2 / 2)

老者抬头,泪眼婆娑:\"师父明鉴,老朽连日往灵隐寺跑了三趟,都未能得见尊颜。今日在此巧遇,真是天意啊!\"

原来这老者姓周,人称周半城,是城隍山一带的乡绅。他此番急切寻找济公,是为了一对落难夫妻——高国泰和陆素贞。

高国泰本是余杭县儒林街的读书人,祖上也曾显赫,到他这代却家道中落。这高国泰是个书呆子,只知埋头苦读,不懂经营之道,致使家产败尽,最后连栖身之所都没有了。

一日,妻子陆氏劝道:\"官人,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妾身有一姑母清贞师太,在城隍山出家。不如我们去投奔她,找个学馆度日,官人也可安心读书,待大比之年再求功名。\"

高国泰长叹一声:\"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

夫妻二人变卖剩余家当,凑足盘缠,一路艰辛来到临安城。清贞师太见侄女侄婿落难至此,心中不忍,特意腾出三间厢房安置他们。陆氏帮着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高国泰则发奋读书,日子虽清贫,倒也安稳。

谁知一月后,风波乍起。清贞师太有个徒弟慧性,本是官家小姐出身,通晓文墨。她见高国泰品貌端庄,才华横溢,时常与他谈诗论词。一日,慧性趁无人之际,递与高国泰一首诗:

\"身在白衣大士前,不求西度不求仙。

但求一点杨枝水,洒在人间并蒂莲。\"

高国泰看罢脸色大变,正色道:\"师妹此言差矣!佛门清净地,岂可妄动凡心?还请自重!\"

慧性羞得满面通红,掩面而去。自此二人再见面时,总是避而不见。

高国泰知此地不宜久留,求清贞师太在山下寻个住处。师太便找到周半城,说明情况。周半城素来敬重读书人,见高国泰举止文雅,有心相助,又恐伤其自尊,便暗中吩咐管家:\"高先生若拖欠房租,不可催逼。\"

夫妻二人搬至山下小院,高国泰以卖卜为生。可他为人耿直,从不阿谀奉承,生意清淡,常常一日所得不够一餐温饱。转眼半年过去,房租分文未交。

这日恰逢收租的管家告假,伙计不知内情,查到高国泰欠租六个月,当即上门讨要。陆氏婉言解释,伙计却蛮横道:\"没钱?那就拿门抵债!\"竟叫人把院门拆走了。

高国泰归来见状,勃然大怒:\"周半城安敢如此欺辱斯文!我要去钱塘县告他!\"

陆氏劝道:\"官人息怒,本就是我们有亏在先...\"

正当夫妻争执时,清贞师太来访。问明原委后叹道:\"山下不易居,还是回庵中吧。\"

谁知回庵不到两日,高国泰竟不辞而别,只留给陆氏三封书信。陆氏展开一看,顿时面无人色...

周半城讲到这里,老泪纵横:\"师父,如今陆氏终日以泪洗面,清贞师太也忧心如焚。还望师父大发慈悲,相助寻找高先生下落!\"

济公听罢,掐指一算,忽然笑道:\"有趣,有趣!这一桩风流冤孽,倒让俺碰上了。周先生放心,此事包在俺身上。\"

正说着,后面轿子已经到了。尹春香下轿行礼,济公对她道:\"姑娘来得正好,俺带你见见清贞师太。不过嘛...\"他神秘一笑,\"庵中近日怕是有客。\"

一行人沿着山道前行,但见月色如水,松涛阵阵。城隍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幽,半山腰处,清净庵的灯火在林中若隐若现。

到了庵前,早有知客尼姑通报。清贞师太亲自迎出,但见她年约六旬,眉目慈祥,手持念珠,步履沉稳。

\"阿弥陀佛,不知贵客深夜到访,有失远迎。\"

济公还礼道:\"师太客气了。俺今日送来一位有缘人,还请师太收留。\"

尹春香上前叩拜,说明来意。清贞师太仔细端详她片刻,点头道:\"善哉善哉,姑娘既有向佛之心,便留在庵中带发修行吧。\"

众人正要进庵,忽听庵内传来女子啼哭声。清贞师太叹道:\"让诸位见笑了。是贫尼的侄女素贞,因其夫高国泰不辞而别,终日悲伤。\"

济公与周半城对视一眼,笑道:\"巧了巧了,俺正是为此事而来。师太可否让俺见见这位陆娘子?\"

庵堂内,油灯摇曳。陆素贞跪在蒲团上,手持三页信笺,泪如雨下。见众人进来,慌忙拭泪见礼。

济公接过信笺,但见第一页写着:\"贫寒夫妻百事哀,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此去若能求得功名,自有重逢之日;若不能,愿娘子另择良人。\"

第二页是一首绝句:

\"十年寒窗苦读勤,谁知命运困风尘。

今朝且把青衫换,不得功名不转身。\"

第三页却是一封休书,言明若三年不归,请陆氏自行改嫁。

济公看罢,闭目沉吟片刻,忽然问陆氏:\"高先生可曾说过他要去往何处?\"

陆氏泣道:\"他只说要去寻个清净处苦读,并未说明去向。\"

济公又问:\"他可曾带走了什么重要物件?\"

陆氏想了想:\"除了几本经书和文房四宝,就是...就是妾身给他绣的一个笔囊。\"

济公掐指一算,忽然睁眼笑道:\"有了!师太,你这庵中可有一处名为'听松轩'的所在?\"

清贞师太惊讶道:\"正是庵后一处小院,平日无人居住。师父如何得知?\"

济公不答,转身对众人道:\"诸位稍候,俺去去就来。\"

只见他大踏步走向庵后,不多时,竟领着一位青衫书生回来。那书生面色憔悴,却难掩书卷气,正是高国泰!

陆氏一见丈夫,\"哇\"的一声哭出来,扑上前去。高国泰也泪流满面,夫妻相拥而泣。

原来高国泰自觉无颜见人,偷偷躲在庵后小院苦读,每日由小尼姑悄悄送饭。本想等考取功名后再现身,不料被济公一眼看破。

济公哈哈大笑道:\"好个书呆子!你以为躲起来就能解决问题?你可知你这般一走,让你妻子如何自处?\"

高国泰满面羞愧,跪地谢罪。

济公又对尹春香道:\"尹姑娘,你既通文墨,可在庵中教导附近孩童读书,也算功德一件。\"

尹春香感激涕零,连连称是。

清贞师太见事情圆满,合十道:\"阿弥陀佛,多谢师父化解这段孽缘。\"

周半城也道:\"高先生既然回来,那山下小院仍给你们居住。房租之事,不必挂心。\"

济公看看这个,望望那个,忽然从破僧袖里摸出一锭银子,塞给高国泰:\"读书人,拿着做盘缠。好好读书,莫要辜负了这些关心你的人。\"

月光下,众人相视而笑。山风拂过,带来远处松涛阵阵,仿佛也在为这圆满结局而欢欣。

济公摇着破扇子,哼着不成调的小曲,晃晃悠悠地下山去了。身后传来清贞师太的诵经声,和着松风明月,在这寂静的山夜中飘荡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