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苏白功绩,不懂规矩(1 / 2)

好小子,心思果然不正!

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又是信号灯,又是分流道,又是巡警记分,搞得天花乱坠。

结果呢?还不是为了这最后的一哆嗦!

进城就要一两银子。

大明立国以来,商税三十抽一,已是前所未有的仁政。

他这倒好,过个城门就敢收一两。

这比直接抢劫来钱还快!

朱元璋心中刚刚升起的几分欣赏,瞬间被冲得烟消云散。

这个苏白,不是一个单纯的贪官,而是一个懂得以奇技淫巧来粉饰门面,实则手段更为酷烈的巨贪!

就在朱元璋脸色沉下,准备再盘问几句,好彻底抓住这苏白的小辫子时。

旁边那中年人,却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一般,再次开了口。

“老乡,你莫不是觉得这一两银子太多了?”

中年人的脸上,不见丝毫异样,反而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笑意。

朱元璋压着火气,冷哼一声,没有答话。

那中年人也不在意,自顾自地解释起来。

“兄弟,账可不是这么算的。”

“你想想,咱们这桃源县如今是何等繁华?南来北往的客商,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没有?”

“若是哪个不长眼的,在城里起了歹心,作奸犯科,伤了人,偷了货,那可如何是好?”

朱元璋眉头一挑,依旧没有说话,静待下文。

“苏县尊设下这规矩,妙就妙在这里!”

“这一两银子,名义上是入关税,可实际上,更像是一份押金!”

“谁要是敢在城里头犯事,被巡警抓住了,嘿嘿,人要受罚不说,这一两银子入门费,当场给你扣下!”

中年人一拍大腿,语气中满是敬佩。

“扣下的钱直接就赔给那些遭了罪的受害者!”

“你想想,如此一来,那些心怀不轨的贼人,他进城之前是不是得先掂量掂量?”

“这一两银子,就是他动歪心思的本钱。真要是出了事,老百姓也能拿到补偿,不至于人财两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中年人一番话说得是口若悬河,条理分明。

让朱元璋整个人,彻底僵在了原地。

他脑中瞬间掀起了滔天巨浪,彻底明白了这一两银子,哪里是什么苛捐杂税!

分明是一记一石四鸟的阳谋!

其一,为县府增加了税收,有了这笔钱,修路、养巡警,都有了着落。

其二,极大地提高了犯罪的门槛和成本,从源头上就净化了城内的治安环境。

其三,一旦发生案件,能最快速度地安抚受害者,减少矛盾激化。

其四,它更是在无形之中,筛选了所有进入桃源县的商人。

这等于是在告诉所有人,能进入桃源县核心商区的,都是有一定身家和信誉的商人。

如此一来,县内的商业环境,岂不是愈发良性循环?

朱元璋感觉这个年轻人,其心思之缜密,手段之老辣,简直让自己这个开国皇帝都感到了心惊!

他自问,就算是把自己放到一个县令的位置上,也绝对想不出如此环环相扣、面面俱到的治理方案!

可随即,朱元璋的眉头又紧紧皱了起来。

“这位兄台,照你这么说......”

朱元璋的语气更为疑惑。

“那若是身边没有一两银子傍身的寻常百姓,或是那些只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小货郎,他们又该如何?”

“难道说,就因为这一两银子,他们便永世不得入城了吗?”

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可谁知,中年人在听到朱元璋的询问,脸上的笑容反而更灿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