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首先拜会了分管交通的副省长。副省长办公室内,气氛严肃。沈青云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指着报告中的核心数据和图表,条分缕析:
“省长,滨州港拥有北阳省唯一的深水航道和大型专业化集装箱泊位条件,这是通远港无法比拟的自然禀赋。如果强行将集装箱业务转移,不仅前期投入的近百亿基础设施将大量闲置,北阳省每年至少百分之三十的外贸集装箱货物将不得不绕道外省港口,仅此一项,每年就将增加本省企业物流成本数十亿元,削弱我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宋青山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港口定位直接决定产业布局。如果滨州港被限定为散货港,那么依赖高效物流和高附加值运输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就很难在滨州乃至我省北部地区集聚,这将严重影响我省的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升级战略。”
副省长认真听着,不时提问。他显然也感受到了此事的分量,表示会“慎重研究”。
随后,沈青云又单独约见了省委书记和省长,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汇报。他不仅从经济角度,更从政治和战略高度阐述了滨州港的重要性:“书记,省长,滨州港不仅仅是滨州的港口,更是北阳省联通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门户。放弃滨州港的综合性枢纽定位,无异于自断臂膀,将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部分让渡于人。这背后,是否还存在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值得警惕。”
省委书记沉吟良久,最终表态:“你们反映的情况很及时,也很重要。省里的规划修编,一定会本着对全省发展最有利的原则,进行科学论证,统筹考虑。滨州市委市政府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会认真研究。”
就在沈青云在省城全力斡旋之际,滨州这边却出了岔子。那份精心准备的应对报告的部分核心内容和数据,竟然被一家颇有影响力的财经媒体率先披露,并进行了倾向性明显的解读,暗示滨州市“不顾全省大局”、“搞地方保护主义”,引发了舆论关注和一些不必要的争议
沈青云在省城接到宋青山的紧急电话后,心中震怒,但表面依旧冷静。他立刻指示宋青山和李伟:第一,严格控制内部消息,由纪委和办公厅联合成立调查组,彻查泄密源头;第二,市委宣传部主动发声,以新闻通稿形式,正面阐述滨州市基于全省利益和科学发展对港口规划的合理诉求,引导舆论,批驳不实解读;第三,稳定港务集团内部情绪,防止自乱阵脚。
调查组的效率很高,很快锁定了泄密嫌疑人——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副科长。此人曾参与报告的数据核对工作,与通远港某企业高管有远亲关系,并在一次家庭聚会中酒后失言,被对方有心套取了信息。此人立即被停职检查,并移交纪委进一步处理。
这次泄密事件,给沈青云敲响了警钟。他意识到,对手无孔不入,内部的篱笆必须扎紧。他借此机会,再次强调了工作纪律和保密要求,在全市干部大会上公开处理了泄密者,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
在沈青云和滨州市多方努力、特别是省委主要领导明确表态要“科学论证”后,省交通厅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终出台的全省港口规划正式版本中,删除了那份征求意见稿中关于限制滨州港定位的争议性表述,保留了其“区域性综合枢纽港”的定位,并对支持其发展集装箱运输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消息传回滨州,市委市政府大楼里一片欢腾。这场惊心动魄的规划保卫战,虽然过程曲折,甚至伴有泄密的插曲,但最终以滨州的胜利而告终。
然而,沈青云并没有太多欣喜。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规划保卫战的胜利,只是为改革争取了一个起跑的机会,真正的竞赛才刚刚开始。省里的博弈暂时告一段落,但来自市场、来自竞争对手、来自内部顽固势力的挑战,将会更加具体和复杂。
他拿起那份已经被翻得有些卷边的港口改革草案,对走进来的周国梁说:“国梁同志,外部障碍暂时扫清了一些,现在轮到我们真刀真枪地干了。改革方案要尽快细化,特别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设计、职工安置的具体方案、‘三产’剥离的稳妥办法,都要有可操作性的细则。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来证明滨州港值得省里的大力支持,来回应所有的质疑和挑战!”
周国梁重重地点头,眼中充满了干劲:“书记,您放心!集团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呢!我们一定把方案做扎实,绝不辜负市委的期望和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沈青云知道,滨州港这艘巨轮,在经历了反腐风暴和规划危机的洗礼后,终于要开始真正调转船头,驶向那片充满希望也布满暗礁的深蓝海域。而他,作为这艘船的掌舵者之一,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引领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