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闭门思过(1 / 2)

闭门思过,看似惩罚,实则是保护,将胤祚与外面的风刀霜剑隔离开来。封存西学书籍,也是做给外人看的姿态。

楚言心下稍安,知道玄烨终究是信他们、护他们的。

她领着胤祚谢恩:“臣妾儿臣领旨,谢皇上恩典。”

梁九功走后,胤祚默默站起身,小小的身影在暮色中显得有些单薄。他看向楚言,眼中有着不甘,更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郁:“额娘,是儿臣连累您了。”

楚言走过去,轻轻抱住儿子:“傻孩子,说什么连累。我们是母子,本就该共同进退。这点风波,打不倒我们。”她顿了顿,语气坚定起来,“正好,趁此机会,你静下心来,多读读圣贤书,想想《资治通鉴》里那些沉浮故事。有些跟头,早栽比晚栽好。”

胤祚将头靠在母亲肩上,用力点了点头。

永寿宫的大门,自此暂时关闭。

外面的流言蜚语似乎也随着当事人的“受罚”而渐渐平息下去,但那种无形的压抑和孤立,却笼罩着宫苑的每一个角落。

胤祚变得更加沉默,除了必要的功课,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书房里,翻阅着那些未被封存的经史子集。

楚言则更加用心地教导塔娜和胤祐,不让他们被外界的纷扰影响。

这日,玄烨悄悄来了。

他没有惊动太多人,只带着梁九功,从侧门而入。他看到胤祚正端坐在书案前,临摹着一幅字帖,神态专注,下笔沉稳,仿佛外间的风雨与他无关。

他看到楚言正耐心地教塔娜绣花,眉眼间虽有疲惫,却依旧温柔坚定。

他没有进去打扰,只在窗外静静站了一会儿。

梁九功低声道:“皇上,六阿哥真是沉得住气。”

玄烨目光深邃,缓缓道:“玉不琢,不成器。经此一事,若他能想明白些道理,未必是坏事。”他顿了顿,语气转冷,“至于那些兴风作浪的……朕心里有数。”

又过了几日,慎刑司的审讯有了结果。

那个最初来回话报信、引胤祚去毓庆宫的小太监,“受不住刑”,承认是自己不小心将拾到的“番邦香囊”混入了太子的衣物中,因害怕追究,才谎称太子晕厥。至于香囊来源,他支支吾吾,只说是在宫外偶然所得。

这个结果,明显是弃车保帅,找了个替罪羊。

玄烨顺势下旨,将那太监杖毙,以儆效尤。同时,以“调理身体”为由,将平妃“请”去京西皇家寺院静修一段时日。

而对太子,则只是不痛不痒地训诫了几句“今后需明辨是非,勿偏听偏信”。

一场风波,看似就此雷声大、雨点小地平息了。

永寿宫的禁令解除,封存的书籍也送了回来。

但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

太子经此一事,虽未受到实质惩罚,却在玄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污点。而胤祚,则在看似受挫的经历中,磨砺了心性,对权力和人心的认知,更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