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凡向孟浩详细介绍,中影目前握有《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等多个项目的他们的构想是组建专业团队,从中挑选合适项目进行开发。
这个计划早在2012年就已启动,中影曾尝试邀请詹姆斯·卡梅隆、阿方索·卡隆、斯皮尔伯格等国际名导加盟。
可惜这些导演对中国科幻项目兴趣寥寥。而国内导演也深知科幻电影的风险,无人愿意冒险尝试。
如今,中影将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导演身上。
于是在交流计划结束后,他们将这些Ip版权展示给青年导演们自由选择。
郭凡终于如愿以偿,经过深思熟虑,他选中了《流浪地球》这部中篇小说。
不过中影并非来者不拒,必须拿出像样的方案才能获得认可。
郭凡下定决心,找来好友贡格尔合作,准备先完成整套世界观设定、历史年表和概念设计,用这些扎实的材料说服中影。
看似只是前期筹备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却耗费惊人。
从实体模型到3d渲染的设备投入,再到团队人员的薪资开支,每一项都是不小的数目。
截至目前,两人已经自掏腰包投入50多万元,郭凡用光了所有积蓄和片酬,贡格尔甚至卖掉了爱车。
即便如此,筹备工作才刚起步,仍有大量细节亟待完善。
若继续推进,恐怕就要抵押房产了。
\"资金确实是个难题。\"郭凡叹息道,贡格尔也愁眉不展。
孟浩察觉到两言又止的神情,忽然恍然大悟。
\"我说两位老哥怎么突然请客吃饭,\"孟浩笑道,\"原来这是场'鸿门宴'啊。\"
\"言重了,\"郭凡连忙解释,\"就是闲聊到这儿。不过说真的,我们确实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共同推动国产科幻的发展。\"
\"为国产科幻开辟未来。\"
这句话分量很重,但郭凡说得诚恳朴实。
他不是在空喊口号,而是真心实意地相信这一点。这种平实的表达反而比慷慨陈词更打动习惯谨慎行事的孟浩。
\"国产科幻的未来我可扛不动,\"孟浩直言,\"郭哥,咱们是老搭档了。直说吧,需要我做什么?\"
郭凡清了清嗓子:\"主要是资金缺口。\"
\"差多少?\"
\"七十万左右。\"
\"其实也不用这么多,\"贡格尔插话道,\"中影项目还没正式启动,我们可以选择国内团队,虽然进度慢些但成本更低。五十万应该就够了。\"
郭凡补充道:\"没关系,你要是不感兴趣不必勉强。或者担心项目风险的话,就当是我个人借款。\"
若是两年前,郭凡绝不会开口借钱,宁可抵押房产独自承担。但如今已成家的他,不能再让家人跟着冒险。
迫于无奈,他只得放下身段联系昔日共事的\"小兄弟\",希望能得到援手。
孟浩抿了口茶,拭去唇边的水渍。在两人灼灼的目光中,他起身道:\"动身吧。\"
\"上哪儿?\"郭凡疑惑。
\"老兄,谈投资也好,借款也罢,总得让我先瞧瞧你们的筹备进展吧?\"
郭凡与贡格尔相视一笑,搭着孟浩的肩膀站起来:\"走,带你去参观我们的创作基地。\"
——
工作室坐落于西五环外一处年岁已久的文创园区内。
\"感觉如何?\"郭凡推开玻璃门。
孟浩环顾四周,这间办公室比弧光影视的场地小了一半。摆着巨型方桌,层层叠叠的文件堆成小山。
桌角处,几名员工正围着燃气灶模样的装置激烈讨论。沿墙排列的电脑屏幕泛着蓝光,过道里挤满标着\"道具模型\"的纸箱。
\"不错。\"孟浩目光掠过那些微型行星发动机,\"虽是小天地,倒有科幻片的架势。\"他指向员工手中的装置:\"那是?\"
\"《流浪地球》的行星发动机雏形。\"郭凡解释道,\"中科院专家协助设计的结构方案,后续还要迭代。\"
\"中科院?\"孟浩眉梢微扬。
\"中影牵的线。\"郭凡抚过桌面的设计图,\"科幻片的灵魂在于真实感,必须请专业团队把关理论框架。\"
这个回答让孟浩心头泛起涟漪。往日听闻好莱坞邀请诺奖得主担任顾问时,总觉得遥不可及。此刻\"中科院\"三个字砸下来,竟生出奇妙的亲切感。
他转向铺满整张桌面的图纸——若不明就里,八成会误闯进某家建筑设计所。
\"全是场景和道具的构思草图。\"郭凡拍着半尺厚的文件堆。
\"多少张了?\"
\"三百来张。\"
\"这么多?\"
\"万里长征才起步呢。\"郭凡摇头,\"按全流程估算,这些连十分之一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