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个非常感性的人。
因为自幼失去父母,独自在外边漂泊。
因此,他内心是非常渴望亲情的,也非常在意亲情。
朱允炆的礼物,不管是从用心程度,还是其付出的辛劳,都让他非常感动。
此时,他甚至产生一个荒唐的念头。
如果立允炆为太孙,让秦牧辅佐他,这或许更适合未来的大明。
毕竟,秦牧这孩子太聪明了。
隋炀帝、陈后主、宋徽宗哪个不聪明?
可他们哪个是好皇帝?
由此可见,有时候皇帝太聪明反而不是好事。
因为聪明,就会过于相信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刚愎自用。
而且聪明的人做事没耐心,缺乏长性。
大殿上的其他官员见此情景,心里纷纷惊呼皇太孙之位稳了。
不管是有高人指点,还是长孙殿下真的至诚至孝,都不可否认一点,那就是皇帝陛下非常满意长孙殿下的礼物。
因此,一众文官当场从座位上起身,集体跪在大殿上。
“臣等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皇长孙至诚至孝,实乃大明之福,社稷之福!”
在立皇太孙一事上,大明的文官集团坚定的站在朱允炆这一边。
这里既有嫡长继承制的因素,也有朱允炆性格暗弱,以及那所谓的仁义之名。
毕竟,谁伺候朱元璋这样的“暴君”几十年,都希望能换个性子温和的皇帝。
和文官集团的团结一致不同,武将集团在朱标死后,明显分成了几派。
其中傅友德和冯胜等人,是皇帝立谁他们就支持谁,没有任何想法,也不想乱战队。
以中山王徐达一脉的武将,则暗暗支持燕王朱棣。
至于蓝玉一党,则是看谁都不顺眼。
因此,在原有历史上,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第一个铲除的就是蓝玉一伙人。
朱元璋搂着朱允炆哭了好一会儿,这才渐渐平复下来。
“孙儿,以后切莫干这等傻事,自己不会做的事,就交给专门的人去做。”
“就算要显示孝心,也不用弄伤自己。”
“你这样把自己弄伤,让祖父跟着心疼,这是大大的不孝!”
“知道了吗?”
朱允炆乖巧的点点头。
“孙儿谨记皇爷爷教诲!”
“以后再也不做这等傻事了!”
朱元璋见状,满意的点点头。
“来人,将允炆的桌子搬过来,让他挨着咱坐!”
此言一出,大殿上为之一静。
这可是皇太子的待遇啊!
在这之前,只有太子朱标才能紧挨着皇帝坐。
现在,皇帝陛下让长孙殿下坐在他旁边,显然是有传位于皇孙的意思啊!
在文官集体高朝,连声称赞长孙殿下仁孝之名时,坐在藩王席位的秦王和燕王,脸色齐齐变得非常难看。
秦王朱爽气得气得直接掐断了筷子,燕王朱棣更是脸色阴沉如水,捏碎留手里的酒杯。
朱元璋听到文官如此称颂朱允炆,也觉得脸上有光。
“众爱卿都平身吧!”
“允炆这孩子还小,当不起你们如此夸赞!”
朱元璋见众人归坐,命令礼官加速唱礼。
接下来就是勋贵们的寿礼,都是些难得之物。
虽不贵重,却显得用了心思。
朱元璋依次看过去,频频点头,表示对众人的礼物很满意。
至于六部堂官的寿礼就寒酸多了,多数以书画为主,所画的内容也多以松鹤延年,百福百寿类的为主。
朱元璋对各部官员的礼物,也逐一点评一番,喜得各部官员跟中了五百万似的。
只是在看过各级官员的礼物后,朱元璋明显意犹未尽,用眼神盯着蓝玉看了一眼,蓝玉立马会意,上前献上一份礼物。
“玄武卫指挥使秦牧,献上大明万年烟花四匣!”
蓝玉亲自唱礼,这本就超出了众人的认知。
一个从三品的卫指挥使,竟然也能给皇帝陛下献礼,这更加颠覆了所有人的三观。
很多勋贵、官员、藩王纷纷怀疑人生。
什么情况,现在给皇帝陛下进献寿礼的门槛这么低了吗?
还有这个寿礼是什么玩意?
大明万年烟花四匣!
你是当皇帝没见过烟花吗?
还是说你的烟花能玩出花来?
朱元璋听到这个寿礼,也微微有些失望。
他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会命人在宫中燃放焰火,渲染下喜庆的气氛。
而且依照惯例,每年万寿节也都有焰火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