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考题很快被抄录出来,悬挂于考场外,供众人观看。
第一场是策论。
归有光站在熙攘的人群边缘,目光落在考场外悬挂的农科考题上。
初看第一道策问题目时,他这位八次落第的老书生,嘴角本能地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轻蔑。
考农事?无非是些种瓜得豆的粗浅道理罢了。
然而,当他的目光仔细扫过那一个个墨字。
“嘉靖以来,东南赋重,西北地荒。苏松之民,终岁勤动,不足以供税粮,三边之地,广袤千里,而芜秽不治......”
他的神色渐渐变了。
这哪里是考农技?这分明是直指嘉靖朝积弊的核心。
题目竟援引《禹贡》,将东南肥田与西北荒地的历史与现实对比,矛头暗指朝廷赋税不均、政策失当。
归有光心中凛然,这考题的格局,远超他的预料。
它要求考生不仅知农事,更要通经济、晓地理、明吏治,能提出如“均平赋役”、“垦辟荒田”这等涉及国策的方略。
他下意识地在心中构思应答,想到移民实边的难处,想到北方水利的兴修......越是深思,他越是心惊。
这黑袍军的科举,所求的绝非寻常田舍郎,而是能洞察时弊、有经世之才的干吏。
他原本散漫的心态,瞬间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面对真正学术挑战时的郑重。
紧接着,他的目光又被第二场的“实务诊断”题目吸引。
“秧田之中,新苗叶现黄斑,根须短而黑烂......”
这场景描述得极为精准,归有光虽非老农,但博闻强识,立刻在心中判断。
此乃烂秧病,多因水温过低或种子带菌。
再看救治与预防之问,更是环环相扣,直指要害。
后续关于稻飞虱防治、改良冷浸田的题目,无不紧扣生产实际,要求考生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归有光抚须沉吟,心中暗叹。
“务实!至极的务实!不尚空谈,直指民生疾苦,若天下取士皆如此,何愁百姓不富足?”
他仿佛看到,一种迥异于大明科举死记硬背、空谈性理的新学问,正在这里破土而出。
震撼的不光是归有光,次日,医科开考。
考场外,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者也在凝神观看。
他名叫陆岳,字养愚,是一位游历四方、医术精湛的走方郎中,行医数十年,正在编纂自己的医书《红炉点雪》。
他听闻黑袍科举别具一格,特来观看医科,心中充满期待。
与此同时,在医科考场外,老郎中陆岳正经历着一场颠覆他数十年行医观念的冲击。
他行医数十载,遍尝百草,救治疑难,正在编纂毕生心血《红炉点雪》,自认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乃至诸多民间偏方都了然于胸。
初闻黑袍军考医,他心中不免哂笑。
“医道精深,莫非考些《汤头歌诀》背诵,或是脉象辨析?至多不过针砭药石之运用罢了。”
然而,当负责唱题的文吏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念出第一道题目时,陆岳捻着胡须的手瞬间停住了,整个人却怔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