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两省之展望(2 / 2)

想到此处,阎赴提笔,在纸张上一点点记录。

次日清晨,晨钟刚过,阎赴就带着衙役在西门外空地上支起了木架。

闻讯而来的百姓们拢着袖子,在寒风中站成一片。

阎赴脱下官服外袍,只穿着棉布短打,抡起石锤将第一根木桩砸进冻土。

“乡亲们!”

他的声音在旷野上格外洪亮。

“今日咱们先建茅屋三十间,安置最困难的乡亲。”

窑洞有之前流民中的泥瓦匠修筑,但流民越来越多,窑洞也不是马上就能修好,马上就能入住,如今光是从县城门外,便已有四十多流民蜷缩在草棚里,因此修筑茅草屋安置流民很重要。

起初众人面面相觑,一名从招地县逃难来的少年抬头。

“知县老爷......这是要和咱一起修?”

人群中有人在发抖,张耀祖看着这一幕笑了。

他看到这些百姓眼底不再是对寒冬和粮荒来临的无助,像是突然找到了主心骨,眼底生出一点生机。

那种光很亮,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大人。

第一个流民走出来,默默站到了东边,接着是李寡妇带着她两个半大小子,然后是更多的手举了起来。

阎赴的嘴角终于露出笑意,他弯腰捧起一抔冻土。

“看,表层虽冻,究。

阎赴亲自示范,将黄泥与切碎的稻草混合,加水揉成黏稠的泥浆。

十几个妇人围坐在火堆旁编草帘,孩子们穿梭着运送材料。

最精壮的汉子们则跟着阎赴夯土筑墙,木框架渐渐被黄泥填满。

最初开口的少年脸颊有些凹陷,如今忍不住低声开口开口。

“咱这位知县老爷怎么啥都会,修房子这种事难道读书人也经常做吗?”

少年捕头阎狼如今也提着工具正在挖黄泥,闻言笑着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魁梧身影。

大人的草鞋上早就染满了泥巴。

“大人昔日,也是贫苦农户出身啊。”

到了第三日,第一排茅屋已初具规模。

阎赴蹲在屋顶铺最后一道茅草,有了这些茅草屋,接下来可就方便多了。

至少现在从县已经增加的人口不会再减少。

事实上在大明后期,最难熬的不仅仅是寒冬和粮荒,还有死亡的流民百姓。

历史上记载的那场波及数省的瘟症,就是证明。

虽然这些茅草屋勉强能御寒,可窑洞还是要继续修筑。

阎赴的身影又开始出现在从县郊外的土坡周边,昔日招地县的泥瓦匠已经带着人在修筑了。

开凿窑洞比建茅屋更费力气。

阎赴跟随在人群中,拿着镐头,第一镐下去,冻土只留下个白印。

眼见着这位知县老爷穿着粗布衣服和自己这些泥腿子一同劳作,几名流民汉子眼眶有些发酸。

“咱这是遇上好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