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85章 完全采纳,破窗效应的逻辑。

第185章 完全采纳,破窗效应的逻辑。(1 / 2)

至此,在叶言分身二者言论都讲出口后,若此前的自陈辩白之论还让他们认为不可时,他们还觉得差点火候的话,那么这两人合力提出的限制,尤其以王彦的狠辣谏言为主要逻辑去思考后。

嚯!

百官中只要不蠢的,瞬间就进入了一个彼此都明白的残酷逻辑中。

族诛甘结?

这意味着一旦去画押作保,便将自身三族数百口人的性命与被保者彻底捆绑。

这已非简单的帮忙,而是去了,就等同于拿自己三族人去冒险。

试问,谁还敢轻易为同僚、亲属发声呢?

这哪怕是至亲好友,恐怕也要掂量再三,这已不是情分问题,而是关乎家族存续的生死抉择。

还有,事后发觉自白是假就凌迟处死,甚至九族尽诛之法?

好家伙!

这王彦更是将欺君的后果推向了极致。

即便侥幸通过了初期的三司复核,未来任何时候,只要有一丝证据被翻出,无论当初是否知情,所有作保者及其九族都将被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已不是堵漏,而是要将任何可能的漏,仿佛用熔岩铁水彻底封死,哪怕会灼伤无辜的土壤。

而这仅仅是打住随意去作保者的心思……

最可怕的是王彦最后的一个法子——告赏,分家产十之一?

这一条也最为诛心!

它甚至不再依靠道德、律法或忠诚,而是直接释放了人性中最原始的贪婪。

在如此酷烈的连坐法衬托下,其他人可通过告发他人就能获得的擢升和巨额钱财,瞬间从一种可能是不义的举动,直接变成了极具诱惑力的理性选择。

你作保也可,你自白也行,但你能防住其他人为了这个巨大利益,而去监视你,而想尽手段揭发你是空印中该死者的事吗?

要知道,同僚之间那点本就脆弱的信任,这在如此赤裸裸的利益驱动下,绝对是顷刻间就土崩瓦解。

人人自危已不足以形容,而是人人皆可为猎手,亦皆为猎物啊!

殿内许多官员的脸色已不是苍白,而是泛着死灰。

他们看着前方站直的于正背影,又看着一旁神色平静仿佛在陈述日常公务的王彦,脑中一片混乱,继而是一种毛骨悚然的明悟。

一种现代人可以明白的逻辑出现了,也是叶言此次操作双人谏言的核心——破窗效应!

这破窗效应在此刻显现得淋漓尽致。

换句话说,你可以这样理解——

起初,于正只是试图打开一扇区分对待的窗户,希望能在朱元璋铁壁般的严惩政策上开一道小口,让阳光和空气,即公正与甄别能透进来。

这扇窗户虽小,但在朱元璋绝对权威的殿堂里,已是惊世骇俗,引得胡惟庸等人激烈反对,认为这会破坏殿堂的完整,也就是君威与法度问题。

然而,王彦的出现,根本不是来维护这扇窗户,或者争论该不该开窗。

他是直接抡起大锤,猛力砸向了殿堂的屋顶!

既然你们担心开窗后会有宵小之辈借机舞弊、串供欺君,那么我就用重典的族诛甘结和事发诛九族的终极威慑,来确保每一个走进这扇窗的人,以及每一个为他作保的人,都绝对不敢,也不愿去弄虚作假。

所以这已不是在争论该不该开窗,而是在宣告窗绝对可以开,但谁敢弄脏这扇窗,谁就用九族的血来擦。

这就形成两个简单的逻辑——

你想自证清白?可以。

但你必须押上你担保人三族的性命作为诚信的抵押。

你侥幸骗过了初审?可以。

但余生都将活在“一旦事发,九族尽灭”的阴影下,且你的同僚会因告赏之利又时刻盯着你。

这样之后,经过他这种亲手加上的规则筛选后,还能站出来自陈,还有人敢为其作保的,其清白可信度将极高。

而潜在的舞弊者,在这套规则面前只会望而却步,因为他们付出的代价将远超收益。

如此一来,试问,是不是开窗已经无所谓了呢?

这简单的逻辑道理过于清楚,胡惟庸闻言都张了张嘴,他本想继续驳斥,例如指责王彦之法过于酷烈,有伤天和。

但这话到嘴边,又直接咽了回去。

因为他又猛然意识到,若他此刻反对王彦,岂不是在变相承认,相比于这“掀屋顶”的极端方案,于正“开窗”的方案反而显得更温和且可行呢?

这等于是在帮于正说话!

叶言此举的另一点高明也在此处,老胡是能察觉此理,而且也明白一点——他深知自己若是出列,哪怕就说了一句,都变相在削弱自己身为洪武文官之首的权威性,也帮了刚刚这个和他争你死我活的小小主事,这该死的于正啊!

同一时间。

徐达、宋濂、刘伯温等重臣亦是眉头紧锁,心中同样骇浪滔天。

他们也看明白了,于正和王彦,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配合得天衣无缝。

于正负责提出一个看似理想化去解决制度缺陷与甄别必要的方案,引出争议。

而王彦则负责将这个方案推向极致,用他极端残酷的附加条款,反衬出于正原方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这套组合拳,其真正目标,或许根本就不是要完全推翻朱元璋的严惩基调,而是强行在这铁板一块的判决中,塞进一个符合老朱性子的甄别程序!

我二人救了你们无辜者,但同样,你们被救也是担上了巨大风险,自救与否就看你自己是否真的清白。

朱元璋也在思索后,最终咧嘴一笑,金口玉言的铁规虽破,但此法更妙!

下一刻。

“好,好,好啊!”

朱元璋是思考之后,直接连说三个好字!

“于正,王彦,你二人今日,倒是给朕上了一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