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72章 朱元璋几乎明示,空谈取士已成过往啊!

第172章 朱元璋几乎明示,空谈取士已成过往啊!(1 / 2)

这一句准奏后,百官都被叶言他这个观风郎、无决策权副手实地历练的大胆想法给镇住了。

这其实完全颠覆了古代上千年官员培养、考核,乃至就职的常规路径!

朱元璋当时说完此话,也是思考了良久,最终也看向了这两位代表革新务实派以及守旧八股派的二人。

“张石头,黄子澄!”

“臣在!”他们二人连忙出列躬身。

“朕就给你们这个机会,也是给你们一个考验了。即日起,你二人便以……观风...学习郎之名,分别前往……”

朱元璋略一沉吟,目光扫过户部和吏部的官员,接下来的安排却很有意味了。

“张石头,你去苏松府!随知府...不,姑且再说随谁,但即日后,朕姑且也授你‘观风学习郎’之衔,随衙办事。”

“给朕好好看,好好学!看那天下财赋重地,鱼米之乡的盛名之下,官仓府库如何运转,漕粮丝帛如何征缴,也更要看看那承平富庶之地,小民百姓是果真安居乐业,还是另有不易之言!”

“朕要你将这些,一五一十,皆记于‘观风笔记’之中,直呈御前!”

此言一出,底下不少官员,尤其是江南出身的官吏,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苏松府!那是何等地方啊?

天下税赋半出东南,而苏松尤重!

那里是朝廷的钱袋子,是漕运的起点,是织造的重镇,政务之繁剧、关系之重大,冠绝全国。

朱元璋将张石头派往此处,其实就意味着他将接触到帝国最核心、最复杂的财政与民生运作。

若能在此地学出个名堂,哪怕半个名堂去做出些切实的观察,笔记给这皇帝看……那其分量之重,绝非去寻常州县可比。

而这也分明是陛下将一块最能体现“实务”分量的试金石,交给了张石头!

只要他不是愚不可及,在此处所能见所学所悟,必然远超寻常。

一时间,许多目光隐晦地投向了李魁,其中意味复杂,陛下这是明摆着给了张石头一个最能发挥其实务长处的舞台啊!

苏松好是好,但同时在洪武四年这会问题也最多,他们清楚知道这是过去前朝,多朝让此地有了这荣光。

但现在哪里虽然不算完全赤地千里,可政务之繁重……

嘶!

不过,未等他们细想,朱元璋的目光已骤然转向黄子澄,语气依旧平稳,却似乎带上了一丝不同的考量。

“黄子澄!”

“臣在!”黄子澄心头一紧,连忙躬身,等待着属于自己的命运。

“你嘛……”朱元璋手指轻轻敲着御案,似在斟酌,“你是文章锦绣,理学根基深厚,朕亦知晓。然则为官之道,非止于文章,那朕则欲让你去另一处看看,陕西行都司,敦煌卫!”

“敦煌卫?”黄子澄下意识地重复,殿内也响起一片细微的吸气声。

那可是西北边陲,沙海戈壁,烽燧连绵,是抵御西域、连通丝路的军事重镇,与苏松的繁华富庶简直是天壤之别!

朱元璋仿佛没看到众人的惊讶,继续道:“彼处汉胡杂处,兵民一体,军屯、民屯、茶马互市、边关防务,诸事交织,情势迥异于中原。”

“朕要你去的,不是卫所指挥使的大堂,而是深入基层军屯、边关墩台!去看看戍边将士如何生活,看看边贸如何运作,看看在那等地方,朝廷律令、圣人之言,是如何落地施行,又会遇到何等样的新局!同样,给朕详详细细,记下来!”

旨意下达,殿内反而陷入一种奇异的寂静。

刚才还为张石头得到优差而心生感慨的官员们,此刻都有些哑然。

陛下这安排……真是绝了!

表面上看,张石头去了富庶的苏松,似乎是占了天大便宜。

但细品之下,让黄子澄去边陲军镇,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更大的重视和历练?

苏松那边政务重,但安全啊。

黄子澄此去之地是属于边疆重地,关乎国防安危,陛下将他派往此处,谁能说这不是委以重任?

尤其是老朱还特意强调的夸赞黄子澄是文章锦绣、理学深厚,派往汉胡交汇、文化碰撞之地,岂不正暗合了教化边陲、以文辅政的期许?

这顶帽子扣下来,黄子澄及其背后的守旧、世家派,连半个“不”字都说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