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44章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第144章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1 / 2)

朱元璋问都问了,叶言虽然感觉评价自己分身这种操作属实让人很尴尬,不过该说的总归要说嘛。

因此,他努力维持着臣子的恭谨,大脑飞速运转,斟酌着用词。

“陛下,臣,臣以为……”叶言其实也有些意味的在开口,虽然声音是伪装的很紧张,“李学士此言,确实……恩,确实过于惊世骇俗,有违人伦孝道,更非臣子所宜言。然……”

他偷偷瞟了一眼朱元璋的神色,见对方并无不耐,反而眼神催促他说下去,便假装心一横的继续道:“然若纯为我大明社稷存续而论的话,他此言似乎……似乎也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印证了陛下您之前的担忧,那便是宗室俸禄若无限叠加,确会成为国之重负,非改革不可。只是其提出的解法,骇人听闻,绝不可取。”

朱元璋听罢,默然片刻,缓缓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值房窗户。

“是啊……绝不可取,但其指出的痼疾,却是实实在在的。”他喃喃自语,“咱最初想的只是让咱的后代过的好,没想到有这么大的问题,而且连李魁这等狂生都能看到这一点,并用如此酷烈的方式说出来,满朝文武,却无一人敢以常理,以可行之策,直面此问题……”

他的语气中,带上了一丝对朝臣的失望,以及对李魁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狂士风格的复杂感受。

不过朱元璋的意思是,哪怕有一个疯子出来说叶言分身讲的这一点,他或许都会好受一点,但事实就是朝堂上根本没有人说,哪怕是只说出如此极端的建议。

可朱元璋你是真没数吧?

大家不提是怕死啊!

这极端言论要是在朝堂上说了,轻则一人死,重则九族都保不住,老朱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你心里该有数的啊!

叶言听的都嘴角抽搐,他甚至发现旁边的朱标也这样,可想而知朱元璋现在说的多扯淡,多可笑。

而大本堂的值室内,叶言也知道不能让李魁一直说那些没用的。

既然老朱在此,或许借着李魁的嘴,很多事也能说清了。

所以叶言也开始操控李魁,分身看着眼前四位脸色煞白的皇子,脸上那刻意装出的冰冷和嘲讽也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属于师长的表情色彩。

分身缓缓踱步,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庭院中的些许绿意,仿佛在组织语言,也仿佛在给这些年轻的亲王们一点平复心绪的时间。

过了良久,他才转过身,目光再次扫过朱樉、朱?、朱棣和朱橚。

“本官方才之言,实在骇人听闻,也亦非正解。”李魁的声音平静了许多,再次说话时,也让这四人一愣,“而本官之所以如此说,是想让你们明白,治国非儿戏,更非你们凭借一时意气或听信几句谗言就能妄议的。任何政策的更改,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慎之又慎。”

他顿了顿,目光着重看着最不服的朱樉,也是目前年龄最大的这位未来王爷。

“秦王殿下,你和你的这些弟弟口口声声说欲为国分忧,欲为后世子孙谋路,甚至不惜触怒陛下。那好,既然你们有此心,也有今日来问本官的心,那便先收起你们的委屈和不忿,暂且忘了你们亲王的身份。”

朱樉四人完全一愣,朱元璋在暗室和朱标也是一愣。

李魁要干什么?

“父皇,难道?”

朱元璋在短暂思考后,眼睛突然一亮!

“他是要教咱的樉儿他们不成?”

事实也正是如此,朱樉虽然为人暴躁和高傲,但也明白李魁的意思。

他难得平静下心,四个皇子同时看到,李魁走到他们面前,现在真的如同一位真正的先生,开始了他的提问。

“在真正解答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前……你们已经上了本官好几堂课了,我的脾性你们应该清楚,那本官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在你们心中,你们的父皇,当今天子,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这个问题一出,朱樉几乎是下意识地就要开口,脸上带着惯有,几乎成为本能的崇敬与颂圣表情。

但叶言却立马让李魁抬手止住他!

“停停停!秦王殿下,不要急着说那些歌功颂德的套话。用你们的眼睛看,用你们的心去想,抛开他是你们父亲这一层,作为一个帝王,他是什么样的人?好好想想,然后再回答我。”

朱樉直接又一愣,转而四位皇子都愣住了,互相看了看,显然没料到李魁会问的是这个。

沉默了片刻,还是年纪最长的朱樉先开了口,语气虽然还带着点不情愿,但总算认真了一些。

“父皇……他自然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提三尺剑,扫平群雄,驱逐暴元,再造华夏,这是旷世之功!”

朱樉估计是真佩服朱元璋,这话说的还是歌功颂德啊,不过叶言控制的李魁也没失望,笑了笑又转头看向其他人。

朱?思考了一阵,他也接口讲话,只是眼神中多了些思索:“父皇他勤政爱民,夙夜在公,这事大哥和我说过,而且父皇惩治贪腐,毫不手软,他是深知民间疾苦的皇帝。”

朱元璋压根没在乎朱樉在说什么,但他三儿子如此说自己,那是马上脸上都笑开花了。

“好好好,老三还是知道咱状况的……”

朱标在一旁眼角抽搐了一下,不过却没有讲什么。

这确实是事实,虽然历史是从洪武十年开始,朱标才被老朱下令辅佐政务,明史原话叫——“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但即使没到那一刻,朱标早就提前被老朱带着看怎么处理国事了,他每天除了在东宫陪着叶言等人,那就是被老朱叫走去学习他朱元璋的帝王之道。

因此朱标是真正见过他这个爹每日堪称恐怖的工作量,所以他说给朱?的话,那确实是事实。

老朱正开心呢,室内的朱棣也捏着下巴思考了一阵,他补充道:“恩,我父皇驭下极严,法度森然,赏罚分明……这是另一个先生告诉我的,哪怕,有时也……”

他似乎想说什么,但瞥了一眼朱樉,又把话咽了回去。

实际上,就是大本堂的先生肯定提过,朱元璋有时候就完全按心情做事,例如此次朱樉胡闹下,大本堂的老师稀里糊涂跟着倒霉的这件事。

朱元璋听后表情都没变,只是又透过暗室的窗户看到,年幼的朱橚还是小啊,他只能在一旁小声道:“父皇……很威严,我们都怕他。但他对大哥好像……不太一样。”

小孩子嘛,有什么说什么,这也是实话,毕竟朱橚可能都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只是根据礼制归为马皇后之子,这是现代学者至今都争辩的问题。

所以朱元璋压根都没当回事,心里估计还在想朱橚这个孩子真是一般,哪怕十岁不赞赏自己的功绩也就算了,还计较那些有的没的,朱标是长子,那能一样吗?

可是朱元璋可能做梦都想不到,在场四子,朱棣和朱橚都可算是他朱家四孙里最牛逼了。

这位未来的周王可一点不差……

当然,这不是关键,李魁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直到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才缓缓点头。

“嗯,英明神武,勤政爱民,法度森严,甚至……你们想说有些严苛?乃至……或许在某些事上,显得有些固执,甚至于是偏爱,是吗?”

李魁是精准地捕捉到了他们话语中隐含的些许信息。

皇子们都没有反驳,算是默认了。

“那么,你们可曾想过,他为何会成为这样一位帝王?”李魁继续引导着,他的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让这些年轻的亲王不由自主地跟随他的思路走下去,“他可并非生来就是帝王,在成为洪武皇帝之前,他是谁?”

朱樉迟疑了一下,以他歌功颂德的脾性,那是迟疑的道:“是……推翻该死元朝的红巾军将领?”

“对,那再之前呢?”李魁又追问。

朱樉却迟迟不敢开口,或者说四位皇子都不敢开口。

不过许久后。

还是朱?鼓起勇气,忍不住道:“是……皇觉寺的和尚?”

“也对,可再之前呢?”李魁的声音不高,却重重敲在四人心上。

四位皇子都沉默了,他们当然知道,但那似乎是一个他们不愿提及,或者说,被辉煌的现在刻意模糊了的过去。

更准确说,他们谁都不敢提,哪怕他们是朱元璋的亲儿子,那段过往也绝不能轻易说自他们口中讲出。

但叶言可没有这个顾虑,李魁深吸一口气,反倒是以一种奇怪的感情色彩说:“不敢说吗?本官替你们说……在这之前,陛下他是凤阳的一个佃户,一个放牛娃。他的父母兄长,是在灾荒之年活活饿死的,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乞讨过,他尝尽了人世间最底层的苦难和屈辱!”

值房内鸦雀无声,连窗外风吹过的声音都听得见。

朱元璋的这段过去,在宫廷内几乎是禁忌,很少有人敢如此直白地提起。

暗室中的朱元璋,身体微微绷紧,眼神复杂地透过缝隙看着里面的李魁和自己的儿子们。

朱标也屏住了呼吸。

叶言猜到朱元璋现在内心复杂,历史上,或者说现代人都是一味抹黑他,或者说单纯夸赞他这个传奇经历。

但来到大明,你只要不傻,你都知道朱元璋对于过去是相当忌讳的。

别的不提,朱元璋当初在加入红巾军前,他被和尚救过,他剃过度,你当过和尚。

你以为他就会感激,或者很平淡的接受了这个曾经吗?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