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1 / 2)

一旁的张辽点头附和,同样感慨万千:\"半年前初见时,他就暗示过我太平道可能生乱,让我把握机会建功立业。\"

\"后来几次见面,更是流露出想招揽我的意思。\"

当时他还是平民身份,担心被我拒绝,因此没有直接相邀,我也没太当回事。

如今回想起来,真恨不能当初就追随他。

那样的话,现在或许已闯出名号,有所建树了吧?

可惜悔之晚矣。

关于太平道作乱的事。

张辽听了些风声,也做了些准备,但终究错过良机。

并州黄巾势力本就不大。

加上他麾下兵少力弱,能做的事实在有限。

更有黄巾之乱引得胡人犯边,频频派兵侵扰试探。

他只得先率军戍边,清剿胡骑。

倒也小有战功,如今已升任边军校尉。

\"竟有此事?\"

张就闻言大惊,拍腿懊悔道:\"你为何不早与我说?为何不直接应下?\"

早知如此,儿子跟着苏烨如今也该建功立业了吧?

\"这...\"

张辽无奈看着父亲:\"不是说了吗?那时伯渊兄尚无官职。换作是您,会让自家子弟贸然投效一介白身?\"

\"即便我当真冲动应下,您能答应?\"

他太了解父亲了。

谁能料到苏烨会一飞冲天?

\"咳...也是。\"

张就顿时语塞,不得不承认儿子说得在理。

若回到当时,自己确实不会同意。

毕竟张辽是张家最出色的子弟,岂能轻易托付给毫无根基的少年?

更何况当初苏家根基尚浅。

现在想来,实在不甘心!

他强词夺理地瞪眼道:\"就算为父不允,你就不能任性一次?哪怕偷跑出去也要投奔苏将军?\"

“黄忠、典韦他们不都是这样的吗?”

“要是你有这胆识,现在也该跟黄忠、典韦他们平起平坐了。”

“如今苏将军任南郡太守兼镇南将军,按常理,黄忠这些人至少也该是个校尉吧?”

“哪像你?还窝在这边关当个小小军侯。”

“这职位真没什么用。”

“塞外的军侯根本排不上号。”

张辽听父亲这么说,顿时瞪大眼睛:“爹,您听听自己说的什么话?”

这简直蛮不讲理。

您这是要逼儿子**啊?

“怎么?我就不能任性一回?”张就横了儿子一眼,“我可是你爹!”

“哼!”

“罢了!现在说这些也迟了!”

张就沮丧地挥了挥手,转而问道:“你说,要是现在去投奔苏将军,能不能谋个好差事?”

“我听说他用人从不看出身,只重才干;”

“以你的能耐,现在投奔应该不算晚,总能混个一官半职吧?”

“为父总觉得,这大汉的乱局还没到头!”

“往后,指不定还有更大的**等着;”

“别的先不说,单看咱们雁门郡——各家的私兵借着战乱扩张了多少?”

“流民又添了多少?”

连边塞的雁门都这样,中原腹地还了得?

他虽没有谋士的远见卓识,看不清长远。

但凭着几十年阅历,到底嗅出了些苗头。

“这......”

张辽皱眉道:“爹的顾虑恐怕没错,今后确实可能出大乱子;”

“其实早先伯渊兄与我闲谈时,曾分析过天下走势;”

“他倒是提过几句的。”

“哦?”

张就闻言,眼中闪过惊喜:\"连他都认同,多半确有其事!\"

\"文远,此时投奔苏将军正是良机。\"

\"既然前方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苏将军必定需要大量人才,这对你正是机遇。\"

连黄巾之乱都能预见的苏烨,其推演自然值得信赖。

此时的张就,对苏烨充满笃定。

\"有道理!\"

张辽颔首道:\"确实值得一试。我麾下五百精骑虽未成军阵,却都是百战劲旅。高顺更擅统领重步兵,不如我们同去投效伯渊兄,想必能得到重用。\"

既然父亲支持,他也动了心思,不妨一试。

以他对苏烨的观察,只要对方始终如一,此去必不会差。

\"妙极!\"

张就抚掌笑道:\"就按你说的办!\"

\"正好苏将军即将与荀氏联姻,这两个月我们多备些宝马良驹作为贺礼。他如今升任镇南将军,统领两万大军,骑兵却仍只有三千铉钾军,想必急需扩充骑兵。\"

张就决心尽搜战马,即便奉上千匹厚礼也在所不惜。这样必能让张辽更受重用。况且钱财去了还能通过与苏氏商会的贸易重新积累。

这次损失,权当抵消之前一年多生意往来吧。

\"父亲...值得吗?\"张辽既感动又犹豫地问道。

\"当然值得!\"张就坚定地点头,\"不付出代价怎能成事?这份重礼我送定了。\"

\"望你别辜负期望,好好跟着苏将军闯出一番作为。\"

\"谨遵父命!\"张辽郑重行礼。

与此同时,五原郡九原城吕府中——

\"伯渊果然了得!短短半年屡建奇功,封侯拜将,真乃大丈夫也!\"

\"恨不能随伯渊并肩沙场,建功立业!\"

吕布得知苏烨封侯成婚的消息,开怀大笑。这位挚友的成就令他由衷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