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光阴,在终南山流转的云雾与玄机谷不绝于耳的讲诵操练声中悄然滑过。第二批八十一棵“新芽”,在系统而严苛的浇灌下,已褪去初入谷时的懵懂与生涩,逐渐显露出各自的棱角与底色。然而,成长的阵痛与磨合的波澜,也随之而来。
问题最先在细微处显露。膳堂用饭时,来自江南商贾之家的苏文瑾,下意识地将碗中不喜的菜蔬拨至一旁,虽旋即意识到不妥,那瞬间的举动却未逃过一旁默然用餐的青鸾锐利的目光。校场对练,边军遗孤石岳仗着力猛,几次三番将对手逼得狼狈不堪,虽遵守了不伤同门的底线,眉宇间却难免流露出一丝属于胜利者的倨傲。而在“法”科课堂上,当讨论涉及边贸律例时,出身西南边陲、对汉家律法本就生疏的阿昭,面对同窗们引经据典的辩论,眼神中不禁流露出几分茫然与隐隐的自卑。
这些细微的裂痕,在一次跨科协作的团队任务中骤然放大。
任务模拟的是护送一份“机密文书”穿过一段预设了多重障碍与“敌方”拦截的谷地路线。苏文瑾所在的小队,需在规定时间内,利用所学的地理、机关、交涉甚至基础医毒知识,确保文书安全抵达。
起初,凭借苏文瑾的灵动机变与另一位精通机关学员的巧思,小队进展顺利,连破数道障碍。然而,在遭遇由高年级教员扮演的、“蛮不讲理”的“地方豪强”拦路索贿时,分歧产生了。
苏文瑾主张虚与委蛇,假意应承,以钱财或言语周旋换取通过,认为“达成目标方为上策”。而队中另一名性情刚直的学员则坚决反对,认为此举有损气节,且易留下后患,主张强行突破或另寻他路。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宝贵的时机在口舌中流逝。“敌方”援兵趁势合围,小队任务宣告失败。
校场边,东方墨与青鸾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骄气未除,韧性不足,协作生疏。”东方墨语气平淡,点出关键。
当夜,失败的小队成员被单独留在了校场。青鸾立于他们面前,月色勾勒出她清冷的身影。
“今日之败,非败于敌手,乃败于自身。”她的声音如同浸染了夜露,寒冽刺骨,“苏文瑾,你可知,有些原则,不容交易?今日可假意屈从于‘豪强’,他日是否亦可屈从于敌国?墨羽行事,需有底线!”
苏文瑾面色一白,低头不语。
青鸾目光转向那主张强攻的学员:“刚直可嘉,然不知变通,便是迂腐!若另寻他路确能更快更安全,为何拘泥于一时意气?”
最后,她看向队伍中一直沉默、未能发挥作用的阿昭:“身负异禀,却因自卑而藏拙。团队之中,人尽其才,你的观察力呢?你对山林天然的熟悉呢?为何不用?”
一番训斥,如同冷水泼面,让几名少年浑身冰凉,冷汗涔涔。
与此同时,东方墨则在“星枢”室内,召见了石岳。他没有斥责,只是让他回顾白日里对练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