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季冬)
王公公查账风波过后,南津关内短暂地恢复了表面的平静,但空气里却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谁都清楚,税监高起潜绝不会就此罢休。
朱福友深知时间紧迫,将“开源节流”计划提到了最高优先级。他几乎化身成为“南津关项目总监”,每天在各个“生产车间”之间连轴转。
“保健药茶”的“生产线”率先步入正轨。胡医官带着几个学徒,按照朱福友提供的“标准化流程”(其实就是控制火候、时间和基本配比),日夜不停地熬制。药效经过稀释和调整,主打一个温和滋补、预防风寒,朱福友还给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南津御寒正气饮”。第一批成品出来后,他让侯三带着几个机灵的士兵,拿着样品去关隘附近的官道,免费赠送给过往的小股商队试喝。
起初,商旅们还将信将疑,但喝了几次后,发现确实能驱寒暖身,缓解旅途疲劳,而且价格十分公道(朱福友定的价几乎是成本价微利,重在打开市场和建立口碑),订单便渐渐多了起来。虽然单量不大,但细水长流,总算见到了回头钱,让负责账目的老文书激动得老泪纵横。
流民手工业也初见成效。编织队用收集来的芦苇、蒲草编成的草鞋、席子虽然粗糙,但胜在便宜耐用,关内士兵和流民自己就能消化大部分。木工队则修复了一些破损的器械,还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家具。朱福友甚至异想天开,试图教他们搞“标准化生产”,比如统一尺寸的板凳、木碗,可惜受限于工具和手艺,效果一般,但这种思路让负责的赵干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节流方面,朱福友优化了药材采购清单,用大量廉价的艾草、苍术等替代部分昂贵药材,并通过改进符文绘制方法(主要是简化流程,提高成功率),使得“培元清瘴汤”的成本下降了近三成。他还真去炊事班指导了一番,引入了“大锅菜分层下料”、“骨头熬汤底”等现代食堂基本操作,虽然被炊事班长吐槽“穷讲究”,但确实让饭菜的味道和营养提升了一点点,赢得了底层士兵们无声的感激。
关内的生活气息渐渐浓了起来,流民们有了活计,脸上不再是麻木和绝望,士兵们伙食改善,训练也更有干劲。韩奔看着关内蒸蒸日上的景象,对朱福友更是刮目相看,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福友啊,你小子真是个大宝贝!等这关过去了,老子一定向朝廷给你请功!”韩奔拍着朱福友的肩膀,哈哈大笑。
朱福友却不敢松懈:“将军,咱们这只是刚起步,赚的钱还不够塞牙缝的。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而且,孙海兵那边……”
提到孙海兵,朱福友眉头微蹙。那晚的呓语之后,孙海兵又陷入了沉寂,但朱福友能感觉到,他体内那种脆弱的平衡似乎更加稳定了,甚至那残存的意识偶尔会流露出一丝微弱的、类似观察外界的精神波动。朱福友尝试了几次用精神力进行温和的接触和引导,但都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确回应,仿佛对方还在谨慎地观察和积蓄力量。
【青州城·黑水帮】
张新泉听着手下关于南津关近况的汇报,眼神闪烁。“卖药茶?组织流民生产?优化后勤?这个朱福友,倒是有些经营奇才。”他指尖敲着桌面,若有所思,“看来,他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对付。武力、医术、口才,如今还要加上一个经营能力……这样的人,为何之前籍籍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