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名片的分量(2 / 2)

“现在的我们,还不够格。”

这句话像一道冷锋,瞬间让车厢内热烈的气氛降温。不是因为失望,而是因为一种骤然降临的责任感。

苏晚晴的指尖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着,脑海中回放的,不是路演时的掌声,而是顾淮之提问时,那双仿佛能洞穿一切表象的眼睛。他看似随意的几个问题,精准地刺入了“山海”模式现阶段最细微的裂痕。他看到了故事的温度,也衡量出了这温度背后,商业模型可能存在的脆弱。

与这样的资本同行,如同与巨鲸共游。他能带你潜入深海,见识瑰丽,但稍有不慎,也可能被一个摆尾掀起的漩涡吞噬。

她需要的,不是一次侥幸的青睐,而是一场平等的、势均力敌的对话。

回到那间熟悉的、略显拥挤的临时办公室,硅谷峰会的邀请函依旧安静地躺在她的办公桌一角。她的目光在那封代表着更广阔天地的信函和手中这张沉甸甸的名片之间游移。

资本,与全球化的舞台,同时向她招手。

但她心里清楚,无论选择哪一条路,或者两条路都想走,前提都是自身足够强大。

一小时后,核心团队成员齐聚。没有庆功的香槟,只有重新亮起的投影仪和写满笔记的白板。

苏晚晴站在白板前,拿起笔,在第一行郑重写下:

【路演复盘:顾淮之的七个问题与我们的优化路径】

她转身,面对团队成员们或疑惑、或凝重、或已然了然的视线,眼神清澈而坚定:

“忘记今天的掌声。从现在起,把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当作我们下一步行动的指南针。”

“在他,以及未来所有‘顾淮之’的面前,我们必须更强。”

会议室的灯光,彻夜未熄。那扇通往资本与更广阔世界的大门已然开启了一条缝隙,而苏晚晴选择做的,不是立刻挤进去,而是先将自己和“山海”,锤炼得足以匹配门后的风景。

属于他们的潮涌,正在平静的海面下,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