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内厂刘若愚(2 / 2)

“宫人皆据实以答,不添枝加叶,也不隐瞒遮掩。”

这点让朱由校稍感宽慰。此前两次整肃内廷,更换大批人员,如今看来已见成效。

但勋贵一事却让他猝不及防。眼下正是与文官集团角力的关键之时,若再引得勋臣生变,局面将难以收拾。

待刘若愚离去,他当夜便召许显纯入宫。命其从缇骑中择选精明干练之人,专事暗中盯梢,严密监视各勋贵府邸动静。

又令杨寰赴市井乡野招募少年,择其聪慧果敢者纳入锦衣卫,依他所授之法严加操练,专司侦缉与监察之职。

此策源自朱元璋旧制。洪武年间,锦衣卫耳目遍布朝野,大臣一日饮食起居、言行举止,无不尽在掌握。

反观今日之缇骑,纵经整顿,仍远未达其祖制之威势。

这场与文官之间的博弈,或许能在短时内分出高下,却难根除其根基。

朱元璋与朱棣两代帝王连压数十年,文官势力尚能蛰伏待机,终成反扑之势。如今局势更为错综,岂能掉以轻心?

为防变生肘腋,朱由校继而召见御林军统帅马祥麟与御马监掌印太监王体乾。

二人执掌皇宫内外防务,此时必须提前布防。

皇后临产在即,宫闱安稳至为关键,不容有半点闪失。

他只交代了两件事:其一,自羽林军中抽调五千精兵,补入御林军,加强皇城昼夜巡防。

其二,将腾骧四卫从御马监剥离,不再隶属内廷诸监,直接听命于皇帝本人。

御马监乃二十四衙门中唯一握有兵权者,除腾骧四卫外,另有名为“净军”的特殊部队,历来隐秘而强悍。

净军并非始于崇祯年间,其源头可追溯至宣宗时期,早已存在多年。

只是到了崇祯时,方才扩充编制并配备武装。

宫禁防务的核心职责一直由腾骧四卫承担,至于净军,朱由校从未真正倚重。

后来的事态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些太监虽忠心耿耿,却难堪战阵之用。

虽不至于一触即溃,但在闯军面前迅速覆灭,几乎毫无抵抗之力。

这与他们平日的操练水平和武器装备息息相关。

就连锦衣卫也只是协防角色,更不用说让净军担当主力。因此,那五千亲军卫士显得尤为关键。

况且王体乾本就不是他完全信任的心腹,若不将腾骧四卫从其势力中剥离,可以说,他的安危仍系于他人之手。

“奴婢若有差池,任凭皇爷责罚。”

当得知皇帝的决定后,王体乾伏地跪拜,声音颤抖,满是委屈与不安。

这一变动对他而言,无异于一道危险的警示——皇帝已不再信任他。

否则,断不会轻易削减他手中的兵权。对于一个仰赖君恩立足的宦官来说,这种削弱近乎致命。

“你并无过失,无需惶恐。眼下局势特殊,朕必须确保一切稳妥。”

朱由校自然明白其心中所想,便简短回应几句,以免对方彻夜难眠。

即便如此,王体乾仍不信这只是出于谨慎。在他看来,这番话不过是安抚之举。

但圣意已决,木已成舟,再多争辩也无济于事,只能默默承受这份苦涩。

待两人退下,朱由校立即亲笔撰写两道谕旨,一封送往南京,另一封则发往英国公张懋处。

京中勋臣竟公然与皇权对峙,此事出乎他的预料。

眼下并非追究根源或筹谋反制之时。

当前最紧要的是通知李之才与张世泽,严密监视南京一众勋贵动向,借军力稳住江南大局。

明代有一怪象:凡京城有重大变故,无论出自勋戚还是文官集团,南京往往率先生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