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西厂与内厂(1 / 2)

若说起西厂与内厂的作用,便要从多方角度细细道来。

对皇帝而言,它们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加得心应手,既是锋利的刀,又是妥帖的替罪羊。

对太监来说,这两个机构的复设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当年它们存在时,东厂与锦衣卫这些老牌势力,几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在文官与士绅眼中,这两个部门无异于催命的黑白无常,带来的恐惧远超东厂与锦衣卫。

西厂与内厂分别设立于成化与正德年间,宪宗与武宗两位皇帝目光如炬,刚登基便察觉东厂与锦衣卫早已腐朽不堪。

他们甚至不再忠于皇权,反而成了文臣的忠实帮手。

因此,两位皇帝登基不久便设立了西厂与内厂,这两个机构无论权力还是规模,都远超前两者。

明代的几大特务机关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与内厂。

其中,锦衣卫始于洪武年间,东厂始于永乐年间,直至明朝覆灭,始终存在。

相比之下,西厂与内厂虽权力更大,却存在时间极短。

西厂的存续时间最短,不过二十年。它由宪宗于成化十三年设立,并亲自定下编制,缇骑人数是东厂的两倍以上。

西厂办案无需驾帖,也无须向皇帝汇报,可以直接抓捕朝中任何官员,哪怕是内阁首辅,也难逃其手。

西厂的酷刑逼供令文官们惶惶不可终日。上朝时,众人默契地一同上奏,指责西厂昨日如何滥捕无辜,此前如何妄加罪名、构陷忠良。

这支弹劾队伍中,甚至包括锦衣卫指挥使与东厂提督,由此足见宪宗年少之时便已深谙朝堂之道。

在成化年间,大臣们每日上朝的必修课,便是抨击西厂种种恶行。

而宪宗则以智应对,明知势单力薄,不与硬拼,而是避其锋芒,以柔制刚。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像是在钓鱼执法。

每当朝廷大臣们群情激奋,反对情绪高涨之时,宪宗皇帝总会顺势下旨废除西厂。但不过一两个月,又突然宣布重新设立西厂。如此反复不断,西厂被废又复设,次数多得连史官都数不清了。

西厂的第一任厂公,正是当时最受皇帝宠信的太监——御马监掌印太监汪直。他不仅掌管西厂,还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以太监身份出任监军的人。

明朝的武举制度,也是在他的建议下正式设立。

汪直是个被后人严重低估的人物。

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不仅仅有人说,朱由校甚至认为他是封建历史上最有能力的宦官。年仅十七岁,他就已深得宪宗信任,掌管西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