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讲师人选(1 / 2)

朱由校与王象乾等三人想破头也没找出好点子,最终只能召宋应星与李长文入乾清宫议事。

既然自己理不出头绪,不如直接请教这些主官。宋应星对此类事务颇有研究,应该能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待二人入宫,朱由校也不遮掩,开门见山地说出问题。他信任这些人,没必要绕弯子。

宋应星听后颇为震惊,没想到陛下竟有如此胆识,这是要从根本上推动大明变革的举动。

“大司空,朕与三位大学士商量许久,仍无良策,你可有思路?”

宋应星一时也犯难,回答道:

“回陛下,此事确实棘手。臣对农户与匠户了解一二,确实如陛下所言,他们普遍识字不多,教书育人恐怕难以胜任。”

“敢问陛下,皇明学院首批招生规模如何?每科多少人?需要多少讲师?”

朱由校略一思索,说道:

“书院初建,一切还在摸索阶段,朕打算等步入正轨后再扩大规模。首期每科招生控制在百人以内。”

“若如此规模,倒也不难应对。”

宋应星低语一句,随后提出建议:

“回陛下,臣倒是有个折中之法,虽略显笨拙,但或许可行。”

朱由校一听有眉目,立即说道:

“说来听听!”

“陛下,工学与农学的讲师,可从现任官员中选拔培训,结业后直接任用。”

“可这样会不会太慢?没个三五年怕是难成事。”

宋应星早有准备,回道:

“陛下不必担心,官员之中亦有熟悉工农事务者。比如阁老,便对西洋火器火炮颇有研究。”

被宋应星当众提及,徐光启脸上露出笑意,显然对这份认可十分欣慰。

这也提醒了朱由校……自己或许带着偏见看待文官群体。毕竟明末一些官员无能,不代表所有读书人都无用。

宋应星继续说道:

“要办这件事,必须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我会亲自出题,考察他们对农业和工业的了解程度,还要看他们是否有真正的兴趣。”

“大司空说得在理,这些人还必须年轻,最好不超过三十岁,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

听宋应星这么一说,朱由校突然意识到,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这些学生亲身参与才行。

“朕还有一个想法,除了课堂讲授,还要加上动手操作!”

这句话让在场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陛下,这‘实践’……是个什么意思?”

朱由校心里一紧,意识到自己又用了后世的词,他也不太能完整解释清楚,只能模糊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