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风起云涌(1 / 2)

天字号包厢内,气氛因太子夏丹青的突然到来而略显微妙。

紫阳先生看向王祭酒,低声问道:“王老…是您通知的太子殿下?”

王石安闻言,果断地摇了摇头,眉头微蹙:“与我无关。老夫也不知太子殿下为何会知晓我等在此。”

这并非虚言。

他们四人此次前来醉梦楼,行事颇为低调,并未告知外人。

毕竟,四位德高望重的当世大儒,齐聚这风月之地,传扬出去,总归是有损清誉,易惹人非议。

一旁的铜竹先生看向院长费阳,询问道:“院长…您看这…如何是好?”

费阳院长轻轻叹息一声,脸上露出一丝无奈,捋了捋胡须说道:“客人既已登门拜见,岂有拒之门外的道理?再者,太子殿下亲至,于礼也不可怠慢。请进来吧。”

说罢,费阳院长亲自起身,走到门前,打开了包厢房门。

门外,太子夏丹青面带谦和的笑容,身后跟着两名气质不凡的年轻男子。

“学生夏丹青,冒昧打扰几位老师雅兴,还望恕罪。”太子姿态放得极低,拱手行礼道。

“殿下客气了,请进。”费阳院长侧身将三人让了进来。

太子步入包厢,他身后的两人也赶忙上前自我介绍。

其中一人,身着华贵锦袍,眉宇间带着世家子弟特有的矜持与贵气,拱手道:“晚辈司空明,家父乃上柱国司空烈,久仰四位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王都十大家族排行第三的司空家的嫡子。

世袭罔替的上柱国之家。

这等身份,即便在权贵云集的长安城,也堪称顶尖。

他与太子同来,关系显然非同一般,属于太子一党的核心成员。

另一人,则显得更为年轻一些,一身淡青色道袍,身姿挺拔,面容俊朗,周身有淡淡的道韵流转,显得飘逸出尘。

他微微一笑,执了个道礼,声音清越:“小道李明德,家师乃道宗天鸿真人。

素闻四位大儒学识渊博,道贯古今,特随太子殿下前来拜见,叨扰之处,还请海涵。”

道宗嫡传弟子!

天鸿真人的亲传!?

这个身份,让四位大儒的眼神都是微微一凝。

道宗,作为与儒家、佛门并立的当世三大显学之一,向来超然物外,极少过问世俗王朝之事。

其门下弟子,尤其是嫡传,更是很少与皇室子弟,特别是太子这等处于权力漩涡中心的人物过往甚密。

天鸿真人更是上五境强者。

这位李明德…为何会与太子走到一起?几位大儒心中顿时各有思量。

王石安作为国子监祭酒,算是半只脚踏在朝堂之上,率先开口,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热情笑容:“原来是司空公子和李道长。二位皆是青年才俊,不必多礼,快请坐。”

费阳院长也抬手示意:“殿下,二位,请坐。既来之,则安之。一同品酒,观赏这楼下盛况吧。”

太子三人欣然落座。

太子今日前来,主要目的便是在这四位举足轻重的大儒面前刷个脸熟,即便不能立刻拉拢,也要尽力博得他们的好感。

他深知,自己这太子之位,并非稳如泰山,想要在未来顺利登上那张龙椅,必须不断积蓄力量,广结人脉。

儒家的力量,尤其是逐鹿书院这般桃李满天下的学阀,对他而言,至关重要。

但他也清楚,费阳等人对朝堂争斗颇为反感,因此他绝口不提政事,而是顺着当前的氛围,好奇地问道:“几位老师今日齐聚于此,想必也是为了酒玖姑娘手中那首以爱为题的传世之词而来?”

四位大儒对此并未隐瞒。

费阳院长亲自为太子斟了一杯酒,太子连忙恭敬地双手接过,浅尝一口,姿态放得极低。

费阳看着太子,缓声问道:“殿下…之前那两首《相见欢》与《登高》,想必也已拜读过了吧?”

太子闻言,脸上立刻露出由衷的敬佩之色,感慨道:“院长提及,学生岂能不知?

那两首诗词,学生何止是拜读,简直是反复吟诵,每每读之,都觉震撼莫名,佩服得五体投地。

真乃千古绝唱。

不知是何等惊才绝艳之辈,方能作出如此篇章!”

他这话倒不全是奉承,那两首诗词的水准,确实让他这个自幼接受顶级教育的太子都感到惊艳不已。

随即,太子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身旁的李明德,笑道:“几位老师可能还有所不知…当时那首《相见欢》创作之际,明德兄…恰巧就在现场,乃是亲眼见证。”

“哦?!”此言一出,四位大儒的目光瞬间齐刷刷地聚焦在李明德身上。

就连一向沉稳的王石安和费阳,眼中都爆发出惊人的神采。

铜竹先生更是忍不住向前探了探身子,急切地问道:“李公子!你…你当真亲眼见证过那首《相见欢》的创作?”

李明德被四位当世大儒如此灼热地盯着,也是微微一怔,随即不由得苦笑一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回忆之色,说道:“说来也是巧合…晚辈的确见过。那首词创作之地,并非什么雅致书斋,也正是在这青楼之中,同样是为了…博取一位绝色佳人的倾心。”

他开始娓娓道来,讲述那日在枫林城醉梦楼的情景:

“那日,酒玖姑娘亦是以诗会友…楼中宾客如云,才子辈出,争相献诗,欲博得美人一笑。

当时,我们一行人中,有一位来自逐鹿书院的同窗,名曰周密,已修成三窍文胆…他所作一诗,已然打动酒玖姑娘,眼看便要抱得美人归…”

“谁知,就在酒玖姑娘即将登楼之际,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

有人递上一首词。”

“起初,众人皆以为是哗众取宠之举…毕竟当时人人作诗,独他作词…且时机拿捏得如此巧妙…”

“可当酒玖姑娘展卷一观…只是读了开头两句,整个人便愣在当场。

随后…竟是不顾仪态,近乎狂奔般冲上了楼…”

李明德说到此处,脸上依旧带着几分不可思议,“那首《相见欢》…便是在那般情境下,横空出世,一举夺走了所有人的风头…”

他感慨道:“当时在那小小的枫林城…谁能想到,竟会藏着如此能人?

一首词,便让见惯了风月的花魁,失态至此…晚辈至今回想起来,仍觉…难以置信。”

听闻这番讲述,四位大儒都是感慨万分。

他们虽已知道诗词内容,但对于其诞生的具体情境,却是第一次听闻。

紫阳先生和铜竹先生更是捶胸顿足,一脸懊恼。

“唉呀!如此盛事!我等竟无缘亲眼得见!”紫阳先生痛心疾首。

“是啊!若能亲临现场,感受那词句问世时的文气震荡…对我等修行,该是何等巨大的助益!真是…时也命也!”铜竹先生亦是连连叹息。

李明德看着两位大儒的模样,也是无奈一笑,说道:“只可惜…晚辈并非儒家中人,否则,当时对我而言,定然是一场莫大的机缘了。”

一旁的司空明见状,适时地转移了话题,看向楼下热闹非凡的场景,摇头笑道:“这醉梦楼的老鸨,倒是真会做生意。

这一场诗词大会,几乎将整个长安城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调动了起来。更别提那些儒生了…但凡是有点名望、有些钱财的,恐怕今日都汇聚于此了吧?

相信…这其中,定然也少不了几位老师的高足?”

四位大儒对此倒是点了点头。

铜竹先生笑呵呵地指了指楼下舞台旁一位正准备登台的年轻儒生,说道:“院长,您看…现在上台的这个,不就是您的那位大弟子,周文彦吗?”

费阳院长转头看向台下,果然见到自己那位一向沉稳持重的大弟子,此刻正整理衣冠,准备登台献诗,不由得莞尔一笑:“这小子…平日里醉心经典,没想到今日也会来凑这个热闹。”

只见那周文彦登上舞台,对着酒玖姑娘和台下众人拱手一礼,然后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而富有激情地吟诵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