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站在县汽车站门口,手里捏着两张去省城的长途汽车票。晨雾还未散尽,空气中带着南方雨季特有的潮湿气息。赵广财推着二八大杠站在旁边,车后座捆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
\"兄弟,真不用我跟你去?\"赵广财不放心地问。
林烨摇摇头:\"这趟我先探路,你把县里的摊子稳住。\"他看了眼车站墙上斑驳的列车时刻表,\"最多半个月,等我消息。\"
这是1983年初春,林烨国库券生意的第三个月。账面资金已经滚到两千多元,但瓶颈也越来越明显——小县城的需求有限,高价券源越来越难收。
昨天张爷茶局上,一个刚从深圳回来的采购员说,那边现在到处是工地,遍地黄金。\"百货公司门口天天有人拿外汇券换东西,国库券?那玩意儿在特区没人稀罕!\"
林烨当即做了决定。南方必须去,但不是盲目闯荡。他仔细研究了政策:经济特区成立三年,外汇管制严格,很多港商带着外汇券进来,却兑不出足够的人民币采购建材。而国库券在特区银行可以优先兑付,这中间有个时间差。
\"林哥!\"一个瘦小身影气喘吁吁跑来,是邮电局那个年轻营业员小王。他塞给林烨一个信封,\"这是我攒的二百块钱,你说那个合伙......\"
林烨没接钱,只抽走信封里那张盖好章的空白介绍信:\"钱留着,这个我借用一下。\"他拍拍小王的肩,\"下个月回来,带你干票大的。\"
长途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整整两天。林烨靠窗坐着,膝盖上摊开本《特区政策汇编》,书页空白处写满演算数字。邻座是个戴眼镜的干部,见他看得认真,搭话道:\"小伙子去特区考察?\"
\"看看有没有机会。\"林烨合上书。干部姓刘,是省轻工厅的科长,去深圳调研。两人聊了一路,林烨对特区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建设热火朝天,但金融配套跟不上,很多企业被现金流卡住脖子。
到深圳第一天,林烨就被震住了。罗湖口岸排着长队的港商,国贸大厦工地尘土飞扬,到处是\"时间就是金钱\"的标语。他按计划先跑银行,果然如那采购员所说,特区银行对国库券态度积极——毕竟这代表国家信用。
但第三天就出了问题。他在罗湖桥边试探着问个港商要不要国库券,对方很感兴趣,可交易时突然冒出两个穿制服的人要查\"投机倒把\"。幸亏林烨机警,亮出那张盖着公章的介绍信,说是\"单位采购物资\",才蒙混过关。
当晚住在五块钱一晚的招待所,林烨重新规划策略。单打独斗太危险,要找保护伞。他想起刘科长说的\"三来一补\"企业——这些厂子最缺流动资金。
第二天,他找到蛇口工业区一家港资玩具厂。老板正为发不出工资急得团团转。林烨提出用国库券换港币的方案:港币当场发工资,国库券他去银行兑付,三天后送回现金,只收5%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