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邓芝的车队已碾着武昌城青石板路进了南门。
十车蜀锦用茜色绸布盖得严严实实,车辕上垂着的红绸穗子被晨风吹得忽闪,倒像一串跃动的火苗。
“停!“守城门的吴兵横矛拦住去路,腰间铜鱼符撞在甲片上,叮当作响。
为首的队正掀开车帘一角,锦缎特有的柔滑触感顺着指尖爬上来,他瞳孔微缩——这颜色比建业市面上卖的鲜亮三分,分明是成都织机新出的“朝霞锦“。
邓芝翻身下马,玄色深衣沾了些晨露,他却似未觉,从袖中取出拜帖:“某乃蜀汉使者邓伯苗,奉主上之命贺东吴春蚕节。“拜帖边缘用金箔压着玉玺印,在晨光里晃得队正眯起眼。
“贺礼需先呈刺史核验。“队正把拜帖往怀里一揣,挥了挥手,“跟我去郡府。“他余光瞥见车队最后一辆车上,两个扮作绣娘的女子正低头整理车帘,其中一个抬眼时,眼尾那颗朱砂痣晃了晃——像极了前日里在春月楼见过的“采莲“。
三日后,武昌城最热闹的“鹤鸣楼“里飘起了蜀锦香。
诸葛琳琅站在二楼雅座中央,素白手笼里露出半截葱白手腕,正捏着一匹半透明的锦缎:“这是双面异色织法。“她轻轻翻转锦缎,左面是湖水绿的并蒂莲,右面竟成了胭脂红的凤凰,“同机同梭,经纬交错处藏着三十六道暗纹。“
底下围坐的吴地士族女眷们发出一片惊叹。
顾氏嫡女先伸手摸了摸,指尖触到锦面时又触电般缩回——这料子比她们常穿的越罗轻了不止三分,却又坚韧得很。
“凡购锦百匹者,赠蜀制水车图一副。“诸葛琳琅话音刚落,堂下便炸开了锅。
吴郡陆氏的老夫人扶着丫鬟站起来,银簪上的珍珠颤巍巍的:“水车?可是能引湖水灌田的?“
“正是。“诸葛琳琅笑着点头,“蜀地用这水车,旱季也能保三成收成。“她扫过人群里交头接耳的女眷,看见顾家三小姐正拽着母亲的袖子低语,眼底闪过算计的光,“小女还听说,今年鄱阳湖水患,好些田垄都冲毁了......“
话音未落,已有管事娘子挤到前面:“我家夫人要订三百匹!“
“我家要五百匹!“
“先记我陆家八百匹!“
楼下账房的算盘珠子噼啪作响,三日未歇。
当第三千零八十二匹的订单落墨时,成都丞相府的快马正撞开晨雾冲进城门——那马臀上烙着“飞报“二字,马蹄铁在青石板上敲出急雨般的响。
林默正站在演武场边看周穆练枪。
枪尖挑落最后一片枫叶时,他接过军报,指尖在“三千匹“三个字上顿了顿,忽然笑出声。
周穆收枪转身,枪杆上的红缨还滴着晨露:“先生可是高兴?“
“不止高兴。“林默展开第二封密报,上面是诸葛琳琅的小字:“吴商闻蜀盐滇铜联营分红,已遣三十批人赴武昌。“他抬眼望向南边,那里有商路直通南中,“步骘不是说'以利鬻国'么?“他将军报递给周穆,“你且看,这利是蜀在求,还是吴在抢?“
建业的秋却比成都凉得早。
张承的书房里,炭盆刚生起,暖香混着旧书味直往人鼻子里钻。
他捏着那匹云龙纹锦,指尖沿着金线纹路摸索——林默说“逆解经纬“,他便拆了第三根经线,第四根纬线,果然从夹层里抖出片薄如蝉翼的绢帛。
“君若执节,江表可存;若随流俗,终为魏奴。“
绢帛上的字像根细针,扎得他眼眶发酸。
他转身拉开檀木柜,最上层放着父亲张昭的遗札。
泛黄的纸页上,“吴蜀唇齿“四个大字力透纸背,墨迹里还能看出当年蘸墨时的停顿——父亲临终前握笔的手,是不是也像现在这样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