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兵不血刃(1 / 2)

青冈谷的焦土还冒着青烟时,潘濬跟着亲兵踏进中军帐。

他青布短衫的下摆沾着草灰,发梢还黏着半片烧卷的松针,却在帐门前停住脚,先抬手理了理乱发,又用袖口蹭了蹭靴底的黑炭——这才低头弯腰,行了个十足十的汉官揖礼。

“参军。“他的声音带着烟熏后的沙哑,却异常清晰,“潘濬有一物,想请您过目。“

林默正俯身查看火攻后的伤亡记录,听见这声“参军“,指尖在竹简上顿了顿。

前世读《三国志》时,他记得潘濬荆州之战之后降吴,是孙权手下少数能直谏的重臣,如今这“降吴”是不太可能了,他此刻站在蜀汉帐中,眼底泛着某种近乎灼热的光。

“承明先生请坐。“林默直起身,指了指案前的胡床,又对亲卫抬了抬下巴,“上茶,要新采的蒙顶山茶。“

潘濬坐下时,腰间的玉玦轻碰案几,发出清响。

他从怀中摸出个用油纸裹了三层的布卷,展开时,竹篾做的轴骨还带着体温:“这是某在荆州时,遍历九郡山川画的布防图。长沙的暗河、武陵的隘口、公安的粮道......“他指尖划过图上密密麻麻的朱砂标记,“当日关将军被困之时,某曾想烧了它——可昨夜看火势漫过青冈谷,突然明白,这图该给能护荆州百姓周全之人。“

林默的目光扫过布卷边缘的折痕,那是反复展阅留下的痕迹。

他没急着接图,反而命人撤了案上的军报,换了盘切好的蜜橘:“听说先生当年在刘表麾下做江夏从事,后来又在长沙郡督粮?“

潘濬的手指在图上顿住。

江夏的春风、长沙的梅雨、当年跟着老太守巡田时,百姓举着新收的稻穗追在车后喊“潘从事“的声音,突然一齐涌上来。

他喉结动了动:“刘荆州待我如子侄,后来关将军来守荆州......“他抬头看向林默,“某曾因军粮调度与关将军争执,闹得不快。可关将军临去襄樊前,特意差人送了坛女儿红到府里,说'承明公是直臣,某敬你'。“

帐外忽有穿堂风掠过,吹得布卷簌簌作响。

林默伸手按住图角,看见潘濬眼角泛红:“先生可知,关将军在襄樊水淹七军时,营中粮袋上还印着'长沙潘'三个字?“

潘濬猛地抬头,眼眶瞬间湿润。

他想起半年前收到的密报——关羽北伐前,特意让人核查各郡粮储,长沙郡的存粮不仅足额,连米袋上都用朱砂标了监造官姓名。

原来那个总板着脸说“军粮不是儿戏“的关云长,早把当年的争执抛在脑后。

“这图,某献得值。“潘濬将布卷推到林默面前,“只望参军能让荆州百姓,再不用在吴蜀刀兵间颠沛。“

林默这才将图收进木匣,又命人取来个锦缎包裹:“这是成都送来的川穹、杜仲,治湿瘴最有效。

先生可差人送回武陵老家——听说令堂的腿,一到梅雨季就疼得下不了床?“

潘濬的手在锦缎上轻轻抚过,忽然起身长揖到地:“某愿为参军写劝降书,亲赴武陵。“

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吴班掀帘而入,甲叶相撞的声响震得烛火摇晃:“参军!末将带三千精骑,现在就能杀到武陵城下!陆逊刚败,吴军胆气早破,强攻准能拿下!“他腰间的佩刀还沾着血,显然刚从战场回来。

林默指了指案上的布防图:“吴将军可知,武陵城防用的是当年周瑜的旧制?城墙下埋了十二口暗井,一旦强攻,井里的火油能烧穿半条街。“他又摊开另一卷文书,“方才收到战报,武陵百姓这月已被征了三回丁,老弱都在城外挖壕沟——你是要烧了城墙,还是烧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