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点……谈何容易啊。”张涛叹了口气,语气似乎真诚了些,“有时候咱们那事,闹得挺大,我们这边也承受了不少压力。”
他话题一转,又扯到了棉纺厂。我立刻警觉,难道刘省长那边对周省长处理此事的方式也有看法?或者,东海集团的高建明,与刘省长那边也有联系?
“改革阵痛,难免的。好在周省长及时干预,现在评估小组正在积极运作,希望能有个妥善结果。”我再次给出标准答案,不透露任何倾向性。
张涛盯着我看了两秒,忽然笑了:“致远啊,你不错,年纪轻轻,稳得住。”他站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以后常沟通,咱们秘书之间,多通气,才能更好地服务领导,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嘛。”
我送他到门口,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心里明白,这次交锋只是开始。张涛代表的是刘省长一系的意志,他今天的到访,既是试探,也是一种无形的施压,或者说是划下道来,告诉我这个新来的,圈子里的游戏规则。
除了张涛这种带有明确阵营色彩的接触,秘书圈里也有相对中立的交流。比如省委钱老书记的秘书,老李,一位四十多岁、沉默寡言的老大哥。他几乎从不参与任何是非讨论,但偶尔在食堂遇到,会跟我点点头,或者低声提醒一句“明天常委会的材料,你们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这种提醒,不涉及立场,纯粹是工作层面的关照,却往往能避免疏漏。
还有一位特殊的“圈内人”,是驻京办的李主任。他虽然不直接服务省领导,但常年驻守京城,负责与中央各部委的联络,消息极其灵通。他每次回省里汇报工作,总会抽空到几个主要领导的秘书办公室坐坐,不深谈,就是聊聊京城见闻,各部委最新动态,或者某些政策的风向。他的信息往往具有前瞻性,是秘书圈里重要的“消息源”之一。
这天快下班时,我接到了驻京办李主任的电话。
“林秘书,忙呢?”电话那头,李主任的声音带着笑意,“我刚从发改委出来,听说他们对中西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最近有个新的指导意见在酝酿,强调了‘因地制宜’,防止‘一窝蜂’……我觉得可能跟咱们省里现在的讨论有点关系,跟你通个气。”
我心里一动,李主任这个消息太及时了!这正好为周省长主张的“结合本省实际引进高新产业”提供了来自中央部委的理论支持,可以用来应对刘省长那边“步子太大”的批评。
“谢谢李主任!这个消息很重要,太感谢了!”我由衷说道。
“客气什么,分内事。”李主任呵呵一笑,“对了,周省长在京开会一切顺利,明天下午的航班返回。”
放下电话,我心情复杂。秘书圈就是这样,既有张涛那样带着阵营隔阂的试探与博弈,也有老李那样不带立场的职业关怀,更有李主任这样提供关键信息支持的“外援”。它就像一个微缩的官场,充满了合作、竞争、试探与交换。
我坐在办公室里,窗外已是华灯初上。融入这个圈子,意味着我不能再仅仅埋头于文稿和日程,必须抬起头,看清身边这些同样年轻(或不再年轻)、同样手握一定信息权、同样在努力向上攀登的“同行”们。他们既是战友,也可能是对手;既可能在你需要时递上一杯水,也可能在你疏忽时设下一个绊。
我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李主任提供的信息要点,准备在周省长回来后第一时间汇报。同时,我也在心里提醒自己:在这个复杂的秘书圈里,必须时刻牢记孙凯的告诫,守住本心,紧贴领导,谨慎言行。这里的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眼神,都可能影响着政策的走向,甚至关系的平衡。这条路,如履薄冰,却也充满了智力与心性的挑战。而属于我林致远的仕途笔记,关于权谋与智慧、忠诚与独立的一课,正在这无声的秘书圈里,悄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