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委婉的批评(1 / 2)

报告递交上去,如同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日子一天天过去,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依旧波澜不惊。我努力让自己沉浸在日常事务中,校对文件,整理资料,参加一些无关痛痒的学习会。但内心深处,那份被搁置、被无视的报告,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那里,不致命,却时时提醒着我那份挫败与不甘。

我甚至开始怀疑,那天在张主任办公室发生的一切,是不是我因为熬夜而产生的幻觉?那份凝聚了我心血和激情的报告,是否真的存在过?

直到一个周五的下午。

那天快要下班的时候,张主任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他的脸色不像上次那样凝重,反而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近乎和蔼的表情。

“致远,坐。”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自己则慢条斯理地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呷了一口。

我依言坐下,心里却莫名地有些紧张。直觉告诉我,这次谈话,很可能与那份“失踪”的报告有关。

“最近工作怎么样?还适应吧?”张主任放下茶杯,开始了惯常的寒暄。

“挺好的,主任,正在努力学习和适应。”我谨慎地回答。

“嗯,年轻人,适应能力强,是好事。”他点点头,话锋却不着痕迹地一转,“不过啊,在机关工作,光有能力和热情还不够,还得讲究方式方法,要懂得抬头看路。”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我,又移开,落在窗外那棵老槐树上。“就比如写调研报告,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给领导决策提供参考。那什么样的参考最有价值?是那些既能反映问题,又能把握分寸,指出方向,给人以信心和希望的材料。”

我的心慢慢沉了下去。他终于要切入正题了。

“你上次那份关于清河县的报告,”张主任终于将目光重新聚焦在我脸上,语气依旧平和,甚至带着点循循善诱的味道,“我仔细看过了。看得出来,你是下了功夫的,跑了不少地方,收集了很多一手资料,这种深入基层的作风,值得肯定。”

先扬后抑,标准的谈话艺术。我屏住呼吸,等待那个“但是”。

“但是——”果然,他拖长了语调,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在问题的把握上,还是显得有些……嗯,有些稚嫩了。”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内部刊物,正是前几天李副主任让大家学习的那期,里面充满了“显着成效”和“宝贵经验”的文章。

“你看这些文章,为什么能上内参?为什么能得到领导的肯定?”他自问自答,“就是因为它们站位高,视野宽,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主流,看到本质,能够用积极向上的基调来引导工作。这才是我们政策研究室应该发挥的作用。”

他放下刊物,身体微微前倾,看着我,语气变得更加语重心长:“致远啊,你那份报告,问题就在于,过于聚焦在一些个别的、局部的、甚至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上,比如那个因为几十块钱辍学的孩子,还有那个牵牛引发的冲突。这些情况,可能存在,但能代表全局吗?能反映我们农村工作的主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