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组的行程安排紧凑,第一站是北部的平州市。那里以资源型乡镇企业为主,规模大,产值高,是省里乡镇企业发展的“门面”。三天的调研,我们走访了数家大型煤矿附属的建材厂、焦化厂,听取了市里和几个资源大县的汇报。场面宏大,数据亮眼,但空气中弥漫的硫磺味和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也让人心头沉重。
周副秘书长在座谈会上,除了肯定成绩,更多次问及安全生产、环境治理、资源枯竭后的转型路径等问题。地方官员的回答虽然准备充分,但总让人觉得隔了一层,像是背诵标准答案,少了些直面问题的坦诚。
我负责记录,笔下流淌着官方的成绩和隐晦的担忧。看着那些被精心筛选过的企业和被反复打磨的汇报材料,我心中那个渴望触及真实的声音又开始躁动。这真的是乡镇企业的全貌吗?那些在烟尘背后挣扎的小作坊、那些在资源光环下被忽视的民生问题,又在哪里?
从平州前往下一站的路上,我们乘坐的面包车行驶在崎岖的省道上。周副秘书长望着窗外掠过的、略显荒凉的山丘,突然开口问道:“下一个点是清河县吧?”
坐在副驾驶的省乡镇企业局张局长连忙回头答道:“是的,秘书长。清河县以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为主,虽然规模比不上平州,但特色比较鲜明,发展也比较……均衡。”他斟酌了一下用词。
“均衡好。”周副秘书长点了点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我们听,“只看大树,看不到小草,摸不清完整的生态。清河县……我记得之前政策研究室是不是有一份关于那里的调研报告?反映农民负担的?”
我的心猛地一跳,没想到周副秘书长会突然提到这件事,而且记得如此清楚。那份报告,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一次理想主义的碰壁。
张局长的脸色略显尴尬,含糊地应道:“好像是有这么回事……具体情况不太清楚。”
周副秘书长没有继续追问,转而说道:“这次去清河,不要只盯着那几个报表上的明星企业。多看看普通的,甚至困难的企业。听听他们最真实的声音。调研,就是要看到硬币的两面。”
“是是是,秘书长指示得很对,我们一定安排。”张局长连连点头。
我坐在后排,默默咀嚼着周副秘书长的话。“看到硬币的两面”,这或许就是他选定清河县作为重要一站的原因。这里没有平州那样耀眼的经济数据,但可能蕴含着更普遍、更真实的问题。
傍晚时分,车队抵达清河县境。与平州宽阔的迎宾大道不同,进入清河的道路略显狭窄,但养护得不错,两旁是连绵的农田和点缀其间的村落,夕阳给田野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与平州的工业味道截然不同。
县委马书记率领县里一班人,在县界处迎接。简单寒暄后,车队直接驶往县委会议室,召开初步的情况汇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