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命运的岔路口(2 / 2)

他话说得漂亮,眼神里却闪烁着竞争的火花。我勉强笑了笑:“尽力而为吧。”

回到办公室,我久久无法平静。政策的岔路口,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出现在面前。一条路,是继续留在政策研究室,从事相对单纯的研究工作,按部就班;另一条路,是进入权力核心的办公厅,接触更全面的信息,参与更重要的决策,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更严格的纪律要求。

我拿起桌上那方家传的砚台,“清正廉明”四个字沉静如水。去办公厅,无疑能更快地实现“做事”的抱负,但那个环境,对心性的考验也更大。赵瑞龙的处事方式,在那里或许如鱼得水,而我呢?我能守住这份家传的初心吗?

中午,我给王老师打了个电话。

“机遇来了,是好事。”王老师听后,语气平和,“办公厅是个大熔炉,能锻炼人,也能改变人。关键在于你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记住,位置越高,看待问题的视角就要越广,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如果去了,多看、多听、多学、多思考,谨言慎行。”

“那……您觉得我该争取吗?”

“为什么不?”王老师反问,“有能力,为何不去更大的平台承担责任?难道清廉就只能守在清闲岗位吗?真正的清廉,是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能出于公心,用好权力。这是一种更大的担当。”

王老师的话像一盏灯,驱散了我心中的迷雾。是的,回避不是办法,真正的坚守,是经得起考验的坚守。

下午一点五十分,我和赵瑞龙几乎同时到达办公厅综合一处所在的楼层。李处长是个四十岁左右、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很精干的女性。她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给了我们一人一份材料。

“这是一份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背景资料,给你们四十分钟时间阅读。然后,分别到我办公室,谈谈你们的看法和起草一份汇报提纲的思路。不用紧张,就是简单聊聊。”她的语气干脆利落,带着办公厅特有的高效节奏。

我和赵瑞龙被安排在相邻的两个空办公室准备。我沉下心,快速浏览材料,捕捉关键信息和数据,在笔记本上勾勒出汇报的逻辑框架和可能突出的重点。我听到隔壁房间,赵瑞龙似乎在不停地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但语气急切。

四十分钟后,我首先被叫进李处长办公室。我尽量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分析,重点突出了基层视角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个结构严谨的汇报提纲。李处长听得很认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末了,她点点头:“思路很清晰,尤其是对问题的把握,有调研基础。好了,回去等通知吧。”

我道谢离开。在门口,遇到正准备进去的赵瑞龙。他冲我自信地笑了笑,整理了一下领带,昂首走了进去。

我回到政策研究室的办公室,心情反而平静了下来。我已经尽力展示了真实的自己,剩下的,就是等待组织的选择。无论结果如何,这次经历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成长。

下班前,我接到了李处长亲自打来的电话,她的声音依旧平静:“林致远同志,经过综合考量,处里认为你更符合当前的工作要求。请于明天上午八点,到办公厅综合一处报到。”

“是!谢谢李处长!我一定努力工作!”

挂了电话,我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弹。窗外,夕阳给城市披上了金色的外衣。命运的岔路口,我已经做出了选择,或者说,命运为我做出了选择。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前方是更广阔的天地,也是更严峻的考验。我再次抚摸那方冰凉的砚台,心底涌起的,不是志得意满,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拿起电话,第一个打给父亲。电话那头,父亲沉默了片刻,只说了五个字:“记住那四个字。”

第二个打给清薇。她在那头开心地笑了,然后轻声说:“无论在哪里,你都是你。”

放下电话,我翻开崭新的笔记本,在第一页郑重写下:“新的岗位,新的起点。勿忘初心,砥砺前行。”

命运的岔路口,我选择了向前。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我已准备好,用这方家传的砚台,磨墨挥毫,写下属于自己的、问心无愧的仕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