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们三人在学校后门的小餐馆吃饭。气氛有些沉闷。
“我今天很受震动,”我首先打破沉默,“原来在我们的校园外,还有这样的世界。”
赵瑞龙转动着酒杯:“我父亲说,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阴暗面,也要看到光明面。”
“但如果连阴暗面都不敢看,何谈光明?”陈默反驳。
就在这时,餐馆老板过来搭话:“听你们聊天,是大学生?”
我们点点头。
“我儿子也是大学生,”老板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在省城读书。”
他给我们加了两个菜:“多吃点,读书费脑子。”
结账时,老板执意不肯收钱:“就当是我支持大学生了。”
走在回校的路上,赵瑞龙突然说:“这个老板让我想起了我舅舅。他也是开餐馆起家的,现在已经是三家连锁店的老板了。”
“所以?”陈默问。
“所以民间不只有苦难,也有希望。”赵瑞龙说。
这次调研让我思考了很多。我把自己关在图书馆三天,写了一篇两万字的调研报告。不仅写了看到的问题,也写了遇到的温暖,更写了我的思考。
报告交上去后,系主任找我谈话:“写得很好,但部分内容过于尖锐。建议修改后再提交。”
我拒绝了。我把报告复印了三份,一份寄给周汝信副秘书长,一份寄给《南方时报》的李志强副主任,一份自己留着。
一周后,我收到了两封回信。
周副秘书长的信很简短:“报告已阅。继续关注民生,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李志强副主任的信则充满热情:“写得很好!虽然不能全文发表,但我们可以摘选部分内容,做一组系列报道。”
最让我意外的是赵瑞龙的反应。他看完我的报告后,沉默了很久,最后说:“我可能要重新思考一些事情。”
而陈默,已经开始着手组建“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调研结束的那个夜晚,我独自登上学校的天台。城市的灯火在脚下延伸,明明灭灭,就像人间的悲欢。
我看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世界。这里有苦难,也有希望;有黑暗,也有光明。但最重要的是,我看见了真实。
沈清薇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身边:“听说你的报告引起了很大反响?”
“只是一点水花而已。”
“水花够了,”她轻声说,“只要能荡起涟漪。”
我们并肩看着夜景。远处,城市的轮廓在夜色中起伏,就像这个时代,在阵痛中前行。
那一刻我明白,看见民间,不只是看见苦难,更是看见这个国家的根基。而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不是站在高处指手画脚,而是弯下腰,触摸大地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