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风暴的余波与转向(2 / 2)

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那股来自大洋彼岸的、冰冷而又窒息的压力。

刘老皱着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也就是说,联邦倒下了,我们北边的军事压力减轻了。但鹰酱腾出手来,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了从技术和经济层面围堵我们身上来了?”

“可以这么理解。”冯振国点头,“而且这种围堵,可能比单纯的军事对峙更难应对。军事上有威慑,有底线。但技术封锁,配合着经济施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是一种更隐蔽、更持久、也更釜底抽薪的手段。”

“‘昆仑’号虽然即将完成,但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升级和可靠的零部件供应,它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我们的目标,绝不是仅仅拥有一艘能开出去的航母,而是要拥有一支能够持续发展、始终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的强大海军。”刘老补充道,语气中充满了忧虑。

大家意识到,一个最大的外部军事威胁虽然暂时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强大的、试图从根本上锁死龙国发展空间的全球霸主。

前方的道路,可能更加崎岖。

就在众人为“绞索”带来的困境而眉头紧锁之时,一直沉默听取汇报的姜晨,放下了手中的茶杯。

“各位前辈,各位专家,”他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冯老总结的情况,非常准确。鹰酱的‘绞索’,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未必完全是坏事。”

众人疑惑地看向他。

“它至少让我们彻底丢掉了幻想。”姜晨站起身,走到地图前,“它用最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想要真正实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唯一的道路,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过去几年,我们依靠系统的支持,在军工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世界震惊的突破。‘凤凰’、‘玄武’、‘昆仑’、‘海龙’……这些成果固然可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

“为什么这么说?”

“支撑这些尖端武器的工业基础,底子仍然太薄。”姜晨解释道,“材料就是一大短板,很多高性能合金、复合材料还得靠进口;工业母机方面,几年前制造精密零部件的数控机床、光刻机被别人死死卡住脖子,所以我们才启动了‘磐石’计划,好歹在光刻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但光有硬件还不够,我们的基础软件同样落后得厉害,工业设计、仿真模拟、控制系统这些‘软’实力,处处都得看人脸色,受制于人……”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很偏科呐,军工这门课可能考了90分,但材料、制造、信息这些基础课,可能只有60分甚至不及格。联邦已经证明了,这样的‘瘸腿巨人’,是走不远的,也是极其脆弱的。一旦外部环境恶化,比如现在的‘绞索’行动,我们的短板就会立刻暴露出来,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

“所以,”姜晨的语气变得坚定,“我认为,在北方威胁暂时缓解、为我们赢得宝贵战略机遇期的当下,我们必须进行一次深刻的战略重心调整。”

“我们不能再仅仅满足于一两件先进武器来‘应急’。那样治标不治本,而且对国家资源消耗巨大,不可持续。”

“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更基础的领域。要充分利用那些关于基础科学原理、先进制造工艺、材料基因工程、底层软件架构等更为根本性的知识,优先突破一批‘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和工业软件技术。”

“而且,”他加重了语气,“这些突破性的技术,不能仅仅躺在军工实验室里。必须第一时间将其应用于民用领域!用高端数控机床去生产更精密的汽车发动机、更高效的纺织机械;用先进材料去制造更安全的高速列车、更轻便的消费电子产品;用自主可控的芯片和软件,去构建我们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

十年了……

姜晨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十年。

他造出了‘凤凰’,造出了‘玄武’,‘昆仑’也即将成型……在外人看来,他似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事上的奇迹。

但是,扪心自问,这十年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真正改变了多少?

依然是凭票购物,依然是住房紧张,很多地方连稳定的电力供应都成问题。

他环视着会议室内略显沉重的气氛。

“我曾经以为,只要有了先进的武器,就能撑起国家的脊梁。但现实告诉我,一个国家的强大,绝不仅仅在于它拥有多少坚船利炮。真正的力量,根植于脚下这片土地,根植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如果基础工业薄弱,民生凋敝,那再先进的武器,也只是建在流沙之上的宫殿。”

他的语气里,透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那是一个试图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时代洪流的人,在看清了现实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后,所产生的清醒认知。

这十年,他越来越明白,个体的力量,在时代的巨轮面前,微不足道。

他们也不可能靠着几件‘神兵利器’就一步登天。

他的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起来。

“所以,我再次强调我的建议:必须通过发展强大的民用工业,来培养人才、积累经验、摊薄成本、完善整个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军民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真正独立自主、内生增长的强大工业体系!”

“先强基,再强军;以民养军,军民融合!这将是一条比单纯造航母更艰难、更漫长、也更熬人的道路,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默默耕耘。但这也是经历了这十年的摸索,经历了‘绞索’的打压之后,我唯一能看到的、能让我们真正摆脱受制于人、实现长治久安和持续崛起的道路!”

姜晨的话,掷地有声,在会议室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发展的思路,更是一种国家发展哲学的转变。

姜晨的发言结束后,会议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思考。

刘老首先打破沉默,他用力地拍了一下桌子:“我同意姜晨同志的意见!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强大的基础工业,我们的航母,我们的舰队,就是无根之木!过去我们是被逼无奈,只能先集中力量搞‘两弹一星’,搞尖端武器。现在,北方压力减轻了,我们确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补上基础工业这块短板了!”

冯振国也点头表示赞同:“姜晨同志的思路,与抓住战略机遇期、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的大政方针,是完全契合的。以民用市场的巨大需求,来牵引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再反哺国防建设,这是一条符合客观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他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也纷纷表示赞同。

大家都被姜晨描绘的那种军民融合、内生增长的强大工业体系所吸引。

虽然知道这条路异常艰难,但相比于被“绞索”活活勒死的憋屈,这无疑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大道。

最终,刘老进行了总结。“姜晨同志的建议,很有深度,也很有远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确实不能满足于一两件先进武器的突破,必须下大力气,夯实我们的工业根基。”

“会议决定:在确保现有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如航母、五代机、太空计划按计划推进的同时,将国家科技攻关和资源投入的重心,向基础工业领域进行战略性倾斜。重点支持高端制造装备,如工业母机、新材料、核心电子元器件,特别是半导体、以及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

“这将是我们在新时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次新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