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神盾之心(1 / 2)

东海之滨,长兴岛造船基地的建设热潮,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

每一天,那艘静卧在船台上的“龙腾级”首舰,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着它的钢铁骨骼。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凤凰军工厂,另一间被列为高保密等级的雷达项目实验室内,气氛却远不如长兴岛那般热火朝天。

一种沉闷的、令人焦虑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心头。

林浩所长,这位刚刚从“磐石计划”的胜利中走出来、重新焕发了斗志的14所老将,此刻正眉头紧锁,在一块巨大的系统流程图前,来回踱步。

他现在是“龙腾级”核心项目——代号“神盾”的346型相控阵雷达系统的总工程师。

这个项目,由凤凰军工厂牵头,联合了他之前所在的14所等国内顶尖雷达院所,共同进行攻关。

船体建造走上了正轨,这固然可喜。

但林浩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神盾”系统造不出来,“龙腾级”造得再快,也不过是一具拥有强壮四肢、但却双目失明的“钢铁巨人”。

在现代海战中,一个“睁眼瞎”,无论它的装甲多厚,导弹多利,都只是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任人宰割的活靶子。

而“神盾”项目之所以从一开始就立项,并被姜晨和海军高层寄予厚望,是因为它采用了一种在1983年堪称“天顶星科技”的雷达体制——有源相控阵(AESA)。

在当时,无论是鹰酱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那名满天下的AN/SPY-1“宙斯盾”雷达,还是联邦海军“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上的“顶板”雷达,它们虽然也叫“相控阵”,但其本质,都属于无源相控阵(PESA)。

无源相控阵雷达,就像一个只有一个灯泡(中央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灯塔,通过一面由数千个移相器组成的、巨大的“透镜阵列”,来控制灯光(电磁波束)的方向。

它的扫描速度虽然比传统的机械旋转雷达快得多,但其本质,依然是“一个大脑控制一个身体”。

一旦那个唯一的“灯泡”坏了,整部雷达就会立刻瘫痪。而且,由于所有能量都来自同一个源头,它在进行多目标跟踪和对抗电子干扰时,能力也相对有限。

而姜晨为“龙腾级”规划的“神盾”系统,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跨越时代的技术路线。

有源相控阵雷达,它的天线阵面上的每一个T/R(收发)组件,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型雷达,拥有自己独立的“灯泡”(发射机和接收机)。数千个T/R组件,就相当于数千个可以独立工作、又能协同作战的“士兵”。

这种架构带来的优势,是革命性的。

即便有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二十的T/R组件失效,雷达依然能继续工作,性能只是略有下降,不会出现“一点坏,全盘崩”的致命问题。

这在残酷的海战和高强度的电子对抗中,意味着更强的生存能力。

同时,它可以同时分出不同的波束,去执行不同的任务。

一部分波束负责广域搜索,一部分负责精确跟踪来袭的导弹,一部分负责为己方导弹提供中继制导,甚至还能分出一部分波束,去执行电子干扰任务。它就像一个拥有三头六臂的哪吒,一部雷达,干了过去需要三四部不同雷达才能完成的活。

而由于能量是分布式地从数千个点发射出去,它的总功率可以做得更大,探测距离更远。

同时,面对敌方干扰,它可以智能地调整某些区域T/R组件的工作模式,形成“零陷”来规避干扰,抗干扰能力呈几何级数提升。

可以说,从无源到有源,是雷达技术领域一次从冷兵器到热兵器般的巨大代差。

然而,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

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制造出数千个高性能的、小体积、低功耗的T/R组件。而制造T/R组件的核心,则是一种在当时龙国极其陌生的、堪称“黑科技”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镓。

“林所长。”来自14所的、他曾经最得力的弟子,如今的T/R组件项目负责人,满脸愁容地汇报道,“我们又失败了。从京城774厂那边送来的最新一批国产砷化镓材料,杂质太多,位错密度是军用标准的一百多倍。用这种材料做出来的外延片,根本就是废品。我们……我们已经没有材料可以进行下一步实验了。”

林浩停下脚步,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

在那个由他亲自主持的国家级专项攻关小组里,专家们还在为采用“液封直拉法”还是“水平布里奇曼法”这两种技术路线,争论不休。

两种方法,他们都没有成熟的经验,设备也全都没有。就算现在确定了路线,从设计制造设备,到摸索出稳定的工艺,专家们估计,至少也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三到五年!

而“龙腾级”两年内就要下水!

这个时间差,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所有人的面前。

林浩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当初面对“零号玻璃”时的那种困境。

他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设计理论,却被最基础的、一颗米粒大小的材料,卡住了脖子。

没有合格的砷化镓,就造不出合格的T/R组件。没有T/R组件,所谓的“神盾”,就永远只是一面不会发光的、徒有其表的铁板。

龙腾级,依然是一个睁眼瞎。

就在整个神盾项目因为材料问题而陷入停滞,林浩心急如焚,甚至准备亲自带队去京城向各大部委哭穷要饭的时候,姜晨,却像个没事人一样,敲开了他的办公室大门。

“林所长,看您这愁眉苦脸的,这是遇到难题了?”

姜晨微笑着,将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放在了林浩的桌上。

“小姜,你还有心情开玩笑!”林浩看到姜晨,像看到了救星,又像看到了一个可以倾诉苦水的对象,“你快帮我想想办法!‘神盾’的心脏,快要停跳了!没有砷化镓,我们什么都干不了!我这总工程师,现在就是个光杆司令!”

“砷化镓嘛……”

姜晨故作沉吟,他拉过一张椅子,坐了下来。

“我最近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从国外带回来的、最新的学术期刊和技术文献,似乎……找到了一些思路。”

听到这话,林浩的眼睛,瞬间就亮了。

他比谁都清楚,姜晨口中的“国外文献”,含金量有多高。

姜晨不紧不慢地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叠厚厚的、用英文打印的资料,递给了林浩。

“林所长,您看这个。”

资料的封面上,用加粗的字体写着一行标题:《关于利用改良型“水平布里-奇曼法”(HB法)制备低位错密度、高纯度砷化镓单晶的工艺研究》。

林浩一把夺过资料,戴上老花镜,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他越看,心跳得越快。

他越看,脸上的表情,就从最初的疑惑,逐渐转变为震惊,最后,变成了一种近乎于狂喜的、难以置信的神情。

这份“文献”,写得实在是太详尽,太“体贴”了!

同时,也太他妈...来的及时了!

简直就像是为了他们此时所处困境量身定做的!

它不仅从理论上,深刻地剖析了“水平布里奇曼法”相比于“液封直拉法”,在降低位错密度、控制杂质方面的巨大优势。

更可怕的是,它还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详尽到每一个螺丝钉的、用于实现该工艺的“单晶生长炉”的设计图纸!

从石英舟的形状设计,到多温区加热炉的温控曲线,再到用于防止砷蒸汽压失控的“冷凝端”精密控温方案,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这哪里是什么“学术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