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深夜,凤凰军工厂保密等级最高的通讯室里,气氛肃穆。
钱卫国和王老,并肩坐在一部红色的加密电报机前。
钱卫国亲自摇动着手柄,将一份由他和王老联名撰写、并经过反复斟酌的绝密电报,一个字一个字地发往京城。
这份电报的前半部分,用极其精炼和准确的文字,详细地、客观地陈述了“磐石计划”的困境,以及通过“声学共振应力成像法”最终发现的惊人真相。
这部分内容,是对大洋彼岸那只“鹰”所设下的恶毒阴险的“技术陷阱”的一次全面揭露。
而电报的后半部分,则更加震撼。
钱卫国用他那严谨而有力的笔触,原原本本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复述了姜晨在病房里,关于“铸魂”和“以假乱真、另起炉灶”的全部构想。
他将姜晨那番充满了战略远见和惊人魄力的分析,一字不落地,传递给了千里之外的地方。
在电报的结尾,两位身份截然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一致的、也是最终的建议:
“……综上所述,调查组认为,‘磐石计划’前期困境,非战之罪,乃敌之诡计。项目负责人林浩同志虽有固执之失,但其拳拳报国之心可鉴。总设计师姜晨同志,在此次危机中,展现出超越年龄之远见、担当与智慧,其‘铸魂’之举,意在长远;‘反击’之策,石破天惊。此非一项目之得失,乃关系我国家未来数十年科技国运之总战略。建议:非但不应暂停项目,更应以前所未有之决心,支持姜晨同志之后续方案。恳请上级明断。”
电报发出,整个通讯室,只剩下机器冷却时发出的轻微“嗡嗡”声。
钱卫国和王老都没有离开。
他们知道,这份电报将会在京城引发怎样的震动。
他们点燃了烟,默默地坐在那里,等待着来自中枢的回音。
与此同时,数千公里外的京城,一座安静的、地图上没有标注的大院内,几间办公室的灯火,彻夜未熄。
一份份加急打印出来的电报抄送件,被机要秘书悄无声息地放在了不同办公室的案头。
灯光下,一只只握着红蓝铅笔的、苍劲有力的手,在文件的页边空白处,写下了几乎一致的批示。
“好一个‘铸魂’!”
“好一个‘另起炉灶’!”
“有我们当年的那股劲!鹰酱不是给我们设了个陷阱吗?他倒好,直接跳进陷阱里,把陷阱的墙拆了,给自己盖了座新房子!痛快!这个年轻人,是个帅才!”
“未来的斗争,会更复杂,更隐蔽。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枪杆子’,更要有自己的‘脑瓜子’。”
“既然战书已经下到了我们的实验室里,那我们就接招。”
最终,所有的意见,汇集到了一处。
没有冗长的会议,没有激烈的辩论,只有一种在无数次风浪中形成的、高度默契的共识。
一份回复,以加急的形式,迅速起草、签发,然后通过同一条加密线路,发回了昆明。
第二天上午,阳光明媚。
“磐石计划”项目组的全体成员,以及调查组的所有人,都被召集到了凤凰厂的大礼堂。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要宣布项目最终命运的“宣判大会”。礼堂里的气氛,压抑得像暴风雨前的海面。许多年轻的工程师,都低着头,眼眶泛红,做好了项目解散、各奔东西的准备。
林浩也来了,他坚持让副手把他从医院推了过来。
他要亲眼见证这个由他一手开启,又在他手里陷入绝境的项目的最终结局。
上午十点整,钱卫国、王老和姜晨,一起走上了主席台。
钱卫国走到了话筒前,他没有看讲稿,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份折叠得整整齐齐的、带着红头的电报纸。
他缓缓地展开电报,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的语气,开始宣读。
“国防科工委并凤凰军工厂‘磐石计划’联合调查组及项目组全体同志,”
仅仅是这个称谓,就让台下所有人都愣住了。
“……经上级研究决定,‘磐石计划’乃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之国之重器,其战略意义,不容有失。调查组关于项目前期困境之结论,上级已悉知。此非战之罪,乃敌之诡计,我全体科研人员当引以为戒,更当知耻后勇……”
听到这里,台下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没有追责,没有批评,只有理解和鼓励。
钱卫国继续念道:
“……兹决定,即日起,‘磐石计划’提升为国家最高优先级战略工程。为统一指挥,高效推进,特任命:姜晨同志,为‘磐石计划’项目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全面负责项目之一切技术、人事与财务工作。”
“为保障项目顺利进行,项目预算由国防科工委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钱卫国宣读的声音,在巨大的礼堂里回荡。
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所有人的心中轰然炸响。
台下,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