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车轮上的战舰(1 / 2)

军委扩大会议的决定,以雷霆万钧之势注入了龙国最核心的军工体系。

代号“海岸利剑”的绝密项目,在凤凰军工厂和相关导弹研究所同步启动。

没有盛大的启动仪式,没有媒体的宣传报道。

一切都在绝对的静默中高速运转。

然而,在这份静默之下,是整个国家工业与科研力量被点燃的熊熊烈焰。

项目总指挥部,就设在导弹研究所一间刚刚腾出来的、地图和图纸挂满了墙壁的大办公室里。

这里,成为了整个“海岸利剑”项目的大脑和心脏。

姜晨,作为项目的总设计师和技术灵魂,与导弹总师钱卫民,以及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顶尖专家,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技术方案闭门会议。

气氛是热烈的,甚至是滚烫的。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兴奋和一种被压抑许久后终于得以释放的昂扬斗志。

“姜总师,您这个‘以陆制海’的构想,简直是神来之笔!”钱卫民总师扶了扶眼镜,激动地摊开一张巨大的系统结构图。

他的兴奋并非源于一张全新的蓝图,而是一种“宝剑终于出鞘”的快意。

“说实话,自从一年多以前,您把‘鹰击-8’的全套设计图纸作为‘礼物’交给沪上造船厂,我的团队就没日没夜地扑在上面。”

这一年多,姜晨去忙东风5和‘牧马人’那些项目去了,沪上造船厂和相关研发部门这边也没闲着。

导弹的固体燃料发动机、弹体结构、气动布局,技术人员基本上已经吃透了,就连原型弹都造出来几枚了!

钱总师指着图纸上导弹的核心部分,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我们一直把它当作未来051C驱逐舰的配套武器在预研,所有的思路都围绕着如何上舰。可我们万万没想到,它第一次亮相的舞台,竟然是在陆地上!您这一招,盘活了我们整整一年多的心血啊!”

在场的许多工程师都深有同感地点了点头。

鹰击8作为051C的配套新型武器,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适应更大的舰体,现有的051显然是太小了。

他们都是“鹰击-8”舰载项目组的骨干,对于这枚先进的导弹怀有深厚的感情。

过去一年,他们就像是手捧屠龙之技,却只能在实验室里反复演练,而现在,姜晨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可以立刻挥刀上阵的战场。

然而,兴奋过后,一个个专为陆地机动平台“定制”的现实难题,如同拦路虎般摆在了众人面前。

“第一个问题,平台。”一位来自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皮肤黝黑的车辆总师沉声说道,“我们能拿出的最好选择,就是‘黄河JN252’重型越野卡车。它的8x8军用底盘,坚固耐用,就是为了承载重型装备设计的。这一年我们和沪上那边也做过一些初步的协同研究,对导弹的重量和尺寸心里有数,承载十几吨的发射系统,底盘本身不成问题。但关键是,导弹发射时,对平台的稳定性要求极高。舰船在海上发射,有庞大的吨位和自稳定系统。卡车不行,我们必须加装液压稳定支腿,而且要重新计算整车重心和发射瞬间的后坐力冲击,这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

“第二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眼睛。”一位雷达专家指着图纸上的一个模块,眉头紧锁,“舰载雷达,无论是搜索雷达还是火控雷达,都是庞大的耗电巨兽。它们需要军舰提供持续稳定的兆瓦级电力。我们怎么把这东西塞到卡车上?就算塞上去了,用什么给它供电?一个柴油发电机组的噪音和红外特征先不说,光是雷达一开机,那强大的电磁信号,在战场上就如同黑夜里的灯塔,瞬间就会被敌人的电子侦察系统捕捉到。一旦我们的位置暴露,紧接着就是敌人的空中打击。我们这台车,就会成为最优先的攻击目标。”

“还有第三个问题。”

“我们设想的是一个作战单元,包含指挥车、雷达车、发射车。这些车辆在战场上是分散机动的,它们之间必须通过无线数据链进行实时通讯。如何保证在脚盆鸡和鹰酱强大的电子干扰下,我们的通讯不被切断、不被监听?这决定了我们的‘剑’,究竟是能协同作战的狼群,还是一盘散沙。”

一个个难题被抛出,会议室里的热烈气氛逐渐变得凝重。

将一个成熟的舰载武器系统“移植”到陆地,绝非“导弹+卡车”这么简单,这是一个全新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了坐在主位的姜晨。

姜晨一直在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

他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眼中带着一种庖丁解牛般的清明。

“各位专家提的问题,都切中了要害。”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所有人安静下来,“但我们换个角度想,把大象塞进冰箱需要三步。把战舰搬上车轮,我们也把它拆解成几个核心模块来逐一攻克。”

他站起身,走到系统结构图前,拿起红蓝两色的记号笔。

“首先,关于‘眼睛’和‘心脏’的问题。我们不能用舰载雷达的思路来思考。我建议,将雷达系统一分为二。”

他在图上画了两个圈,分别连向两台不同的车辆模型。

“第一,‘搜索雷达车’。我们不需要追求一部雷达包打天下。这台车,我们可以称之为‘哨兵’。它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在广阔的空域进行警戒和目标搜索。我们可以选用一部成熟的、功耗较低的陆基两坐标对空警戒雷达,进行适应性改造。它的功率不需要太大,但探测距离要足够远。它甚至不需要持续开机,可以采用间歇性扫描、打了就跑的策略,最大限度降低被侦测的风险。”

“第二,‘火控雷达车’。这才是我们的‘猎人’。当‘哨兵’发现目标,并通过数据链传来大致方位后,‘猎人’才在短时间内开机,用它高精度的相控阵天线,对目标进行精确跟踪和锁定,为导弹提供引导。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十秒。一旦导弹发射出去,它立刻关机转移。这样,我们将庞大的雷达系统和功耗压力,分解到了两台车上,大大提高了生存性和机动性。”

这个“侦察-打击”分离的构想,让在场的雷达专家们眼前一亮!

这完全是现代空战的战术思想,却被姜晨巧妙地用在了岸基反舰上。

“至于供电,”姜晨继续说道,“既然雷达是短时间、高功率工作,我们可以采用‘超级电容+高功率发电机’的混合储能方案。平时用小功率发电机给电容充电,战斗时由电容瞬时释放巨大能量供应雷达,这样既解决了峰值功率问题,也减小了发电机的体积和噪音。”

“最后,关于‘神经’,也就是数据链的问题。”姜晨的笔尖在图纸上连接各车辆的虚线上重重一点,语气变得格外郑重,“我们现有的通信方式,无论是语音电台还是单频点的数据传输,都好比在战场上扯着嗓子喊话,信道是固定的。一旦被敌人截获和锁定,面临的就是全面的窃听和干扰。我们不能指望这样一条脆弱的信道去指挥价值连城的导弹系统。”

姜晨作为未来的穿越者,自然是知道信息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他停顿了一下,让在场的专家们消化这个严峻的现实,然后才抛出了自己的方案。

“我建议,开发一种全新的、跳频体制的加密数据链。”

“跳频?”一位通信专家疑惑地皱起了眉。

“对,跳频。”姜晨解释道,“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在几百个房间里进行的‘捉迷藏’。我们的信号不再固定于一个‘房间’,而是会根据一个只有我们自己知道的、极其复杂的‘伪随机序列’,以毫秒级的速度,在几百个预设的频道上疯狂跳跃。收发双方就像两个拿着相同时间表和地图的同志,在不同的房间里同步移动,完成信息的交换。”

他环视众人,看到他们脸上从疑惑转为震惊的表情,继续加码道:“对于敌人而言,他们的侦听设备在某个频道上可能只会捕捉到一个瞬息即逝、毫无意义的能量脉冲,随即消失。他们根本无法跟上我们跳跃的步伐,也就无法还原出完整的信息,更谈不上进行有效干扰——除非他们有能力同时压制所有几百个频道,而那在技术和能耗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这太理想化了,”那位通信专家喃喃道,“毫秒级的同步切换,还要保证数据不出错,这其中的算法和硬件要求……”

“这项技术,在我的实验室里,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姜晨平静地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他所谓的初步成果,自然远不止于此。

在他的“星际军工系统日志”中,他兑换出的不仅仅是跳频通信的理论概念,而是其最核心的两项关键技术:高效的伪随机码生成算法与高速同步锁定协议。前者是那张复杂的“地图”,后者则是保证收发双方能分秒不差地同步行动的“时间表”。

有了这两样东西,所谓的技术难关,在他眼中便只剩下工程实现上的问题了。

一番话,行云流水,逻辑清晰。

刚才还如同乱麻一般的技术难题,被姜晨三下五除二,拆解成了几个清晰可行的技术路径。

会议室里再次爆发出热烈的讨论,但这一次,不再是提出问题,而是围绕着姜晨的方案,探讨起了具体的实现细节。

钱卫民总师看着姜晨,眼中充满了欣赏和一丝敬畏。

他突然觉得,眼前的姜晨简直就是一位拥有上帝视角的、恐怖的系统整合大师。

他能将看似不相关的技术和战术思想,捏合成一个全新的、充满杀机的致命整体。

“好!”钱总师一拍桌子,“就按姜总师的方案干!我负责导弹和发射系统!老张,你负责车辆底盘!老李,你带队攻关雷达!通讯组,配合姜总师,把这个跳频数据链给我做出来!军委给我们的时间是半年,但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时间,是三个月!三个月后,我要看到第一套原型车,在试验场上动起来!”

“是!”

一声整齐划一的怒吼,在会议室里回荡。龙国的工程师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立下了军令状。

“海岸利剑”项目,就此进入了“拼命”模式。

时间被压缩到了极致,凤凰军工厂和导弹研究所的灯火,彻夜不熄。

这是一个宏大的交响乐,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实验室,都在演奏着属于自己的激昂乐章。

巨大的车间里,电焊的弧光如同蓝色的闪电,此起彼伏。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割的焦糊味和油漆味。

一辆“黄河JN252”重卡的驾驶室和货斗被拆得只剩下光秃秃的底盘大梁。工程师们围着图纸,与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激烈地争论着。

“不行!这个位置的承重梁必须再加厚20毫米!发射瞬间的应力,比你设计的要大得多!”

“加厚了会超重,影响公路机动性!我们可以用更高标号的特种钢!”

争论的结果,是立刻进行材料测试和模拟。

几天后,一根闪烁着暗金色光泽的全新大梁被安装了上去。

半个月后,一个巨大的、棱角分明的导弹发射箱,在两台起重机的合力吊装下,被稳稳地安放在了经过极限加强的卡车底盘上。

由于导弹研究所那边早已提供了成熟的导弹和发射箱数据,这里的适配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当最后一个高强度螺栓被拧紧时,一位满身油污的老师傅,用粗糙的手掌拍了拍那冰冷的钢铁外壳,咧嘴一笑:“嘿,这家伙,看起来就像个能跑的战舰炮塔!”...

雷达专家老李,双眼布满血丝,死死地盯着示波器上杂乱无章的波形。

这是他们将一部陆基雷达小型化后,遇到的最大难题——地面杂波干扰。

在海上,雷达波束下方是平坦的海面,回波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