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那年搞军工,我的无人机卖爆了 > 第246章 这导弹,是用来攻顶的

第246章 这导弹,是用来攻顶的(1 / 2)

“红箭-73,改进型号?”

这个名字一出,三位专家的表情顿时变得古怪起来。

他们当然知道红箭-73。

这款导弹,在70年代就已经研发成功,是龙国通过逆向仿制联邦AT-3“萨格尔”导弹的产物。

它的技术早已不是秘密,甚至有些落后了。

“厂长,”张涛第一个提出了异议,他曾在部队里接触过这款导弹,对其缺点深有体会,“红箭-73虽然我们有,但问题不少啊。第一,它那个手动摇杆操控,太难用了,命中率全靠射手的‘手感’,没有成百上千次的模拟训练,根本打不准。第二,它的战斗部威力,对付五九式或者同一代的坦克还行,用来打T-72这样的联邦最先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正面复合装甲,恐怕跟挠痒痒没区别。我们把它拿出去,万一效果不好,不是砸了咱们自己的招牌吗?”

“是啊,厂长。”李学敏也附和道,“红箭-73的破甲深度是硬伤,这是由它第一代空心装药战斗部的结构决定的,想大幅提升威力,几乎等于重新设计弹头,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们说的,都是红箭-73的固有缺陷。

也正因如此,它在国内军队中的地位一直有些尴尬。

“大家说的都对。”姜晨没有反驳,反而点头承认了这些缺点,“正因为它有这些缺点,因为它技术落后,因为它长得和‘萨格尔’一模一样,所以它才是我们这次任务最完美的伪装!”

他看着众人,一字一顿地解释道:“我们为什么不用它?‘萨格尔’这款导弹,装备量太大了!整个华约,整个中东,几乎所有亲苏的国家都有。它就像AK-47,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就算联邦在阿富汗缴获了它,他们的第一反应,也只会是怀疑埃及、叙利亚,或者其他某个国家,通过巴基斯坦把自己的库存倒卖给了游击队。他们就算把脑袋想破,也绝对不会想到,这是我们特意生产出来,送过去的!”

“至于你们担心的性能问题……”姜晨的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谁说,我们就要原封不动地把它送过去呢?”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了另一张早已准备好的、更加复杂的图纸,在会议桌上徐徐展开。

“这是我基于红箭-73,提出的一个改进方案。我叫它——红箭-73G。G,就是改进的‘改’。”

三位专家立刻凑了上去,目光瞬间被图纸上那奇异的设计所吸引。

这张图纸上的导弹,外形和红箭-73几乎一模一样,但内部的结构,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老王厂长指着图纸上一个新增的、位于主发动机前方的微型固体火箭助推器,满脸不解,“厂长,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一个助推器?这不符合气动原理啊。”

“王厂长,这个助推器,不是用来向前推的。”姜晨的手指,在图纸上划出了一道诡异的抛物线,“它的作用,是在导弹发射后,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向上喷射,让导弹在瞬间获得一个巨大的爬升高度。”

“爬升高度?”三人更糊涂了。

反坦克导弹,不都是追求低伸弹道,直飞目标吗?

为什么要往天上飞?

姜晨没有直接解释,而是继续指向图纸的另一处:“大家再看这里,弹头部分。我取消了传统的触发式引信和空心装药战斗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战斗部,我称之为‘自锻成型战斗部’(EFP)。在它的下方,安装了一个简易的、向下探测的红外或磁感应引信。”

“现在,我们把整个攻击流程串联起来。”姜晨的声音,带着一种仿佛来自未来的魔力。

“当游击队员发现一辆T-72坦克时,他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费尽心力地去瞄准坦克本身。他只需要将瞄准镜的十字线,对准坦克前方大概几十米的位置,然后发射。”

“导弹离开发射架后,前端的爬升助推器点火,让导弹在几秒内,迅速爬升到距离地面一百米左右的空中。随后,主发动机点火,推动导弹,沿着一条近似抛物线的弹道,从目标的‘头顶’上空飞过去。”

“当导弹飞到坦克正上方时,弹头下方的感应引信,会探测到下方坦克这个巨大的热源和金属目标,瞬间触发战斗部。这个‘自锻成型战斗部’,会在引爆的瞬间,将一块特制的金属药罩,炸成一个高速旋转的、温度高达上千度的金属射流,像一柄从天而降的炽热战锤,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狠狠地砸向坦克的顶装甲!”

姜晨抬起头,看着已经目瞪口呆的三位专家,一字一顿地说道:

“T-72的正面装甲再厚,它的炮塔顶部,能有多厚?面对这种从天而降的打击,它和纸糊的,又有什么区别?”

攻顶模式!

虽然“攻顶模式”这个词汇在80年代初还未诞生,但姜晨所描述的这种攻击方式,瞬间让三位军工专家明白了其中的革命性意义!

这是一种对过去几十年来所有反坦克作战思维的彻底颠覆,其带来的冲击力,不亚于当年骑兵第一次面对马克沁机枪。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清楚,自坦克诞生以来,矛与盾的较量就从未停止。

为了抵御越来越强的反坦克火力,坦克的装甲也变得越来越厚。尤其是二战后,随着复合装甲、反应装甲等新技术的出现,主战坦克的正面防护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像T-72这样的现代化主战坦克,在80年代初的战场上,几乎就是陆地上的移动堡垒,是联邦钢铁洪流中最具威慑力的象征。

它的强大防护力,并非仅仅源于堆砌钢板的厚度,而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理念。其标志性的、如同龟壳一般的铸造炮塔,利用圆滑的曲面,极易将来袭的弹药弹开。而它那倾斜角度高达68度的首上装甲,更是工程设计的杰作,不仅大幅增加了弹药需要穿透的等效厚度,其内部更暗藏玄机——那是由钢板、玻璃纤维等多种材料层层叠加而成的复合装甲夹层。

这种结构,对于当时反坦克武器的主流——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当破甲弹爆炸形成的高温金属射流试图穿透装甲时,不同材料层会对其产生严重干扰和破坏,使其能量急剧衰减。

综合下来,T-72的正面装甲,可以等效于超过400毫米,甚至接近500毫米厚的均质钢板。

这个数字,在当时几乎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叹息之墙,足以抵御当时绝大多数反坦克武器从正面的直射。

对于鹰酱来说还好,他们有着强大的空中火力。

但是对于步兵而言,那绝对是场噩梦!

当时战场上最普及的、被誉为“步兵之矛”的苏制RPG-7火箭筒,其标配的PG-7V弹头,最大破甲深度也就在330毫米左右,面对T-72的正面,其攻击无异于以卵击石,除了炸掉一些外部设备,根本无法伤其筋骨。而西方普遍装备的M72LAW一次性火箭筒,威力则更显不足。

即便是更先进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也同样感到力不从心。

无论是龙国仿制的红箭-73,还是它的原型——苏制AT-3“萨格尔”,其理论破甲深度也就在400毫米上下,这已经是在理想的、垂直命中均质钢板的测试条件下。

在实战中,面对T-72那带有弧度和倾角的复合装甲,成功击穿的概率微乎其微。

即便是西方更先进的“陶”式或“米兰”导弹的早期型号,虽然破甲能力更强,但面对T-72的正面,也需要祈祷一个完美的命中角度。

因此,在那个时代,任何一支军队在面对T-72时,都只有一个选择: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与其进行正面交战。

所有的战术,都围绕着机动、迂回、伏击展开,企图攻击其相对薄弱的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