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对尼亚罗马的考量(1 / 2)

锅炉房的改造测试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功。

当那台最老旧的1号锅炉经过姜晨指导下的精细改造,重新点火运行时,烟囱里冒出的不再是滚滚黑烟,而只是淡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白汽。

经过一周的连续运行和煤耗统计,结果令人震惊——在保证同等蒸汽输出的情况下,煤炭消耗量稳定地降低了近13%!

这个数字在全厂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王厂长亲自到场查看,看着那干净的烟囱和锅炉工老陈递上来的、清晰记录着煤耗量锐减的报表,激动得用力拍着姜晨的肩膀。

一向严厉的他连声说了三个“好”字。

节省下来的不仅仅是煤,更是实打实的成本和宝贵的国家资源。

后续的推广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王厂长大手一挥,将剩下的几台锅炉的改造任务全权交给了姜晨负责的临时“节能改造小组”,并且从机修车间和各个班组抽调了精兵强将全力配合。

老刘更是与有荣焉,挺着胸脯,逢人便说:“看到没?这可是我们锅炉房出来的大学生!”

在完成了锅炉改造的技术交底和初步指导工作后,姜晨终于得以抽身,将重心重新放回了06车间——改良型63式步枪的生产线。

走进车间,一股熟悉的、混合着机油、金属切削液和热处理气味的空气扑面而来。

机器的轰鸣声、金属撞击声、砂轮打磨的刺耳声一时之间让这几天呆在锅炉房的姜晨很不适应。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工人们对于改良型63式步枪的生产流程已经相当熟悉。

枪管、机匣、枪机、导气装置……一个个经过优化的零件,在老师傅们布满老茧的手中逐渐成型、组装。

相比于之前生产老式63式时的沉闷,现在车间里明显多了一份热情和期待。他

们知道,自己手中正在制造的,是一款即将得到军区认可、并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新式武器。

姜晨穿梭在各个工位之间,仔细检查着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不时停下来和老师傅们交流几句,解答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

“小姜师傅,你看这个卡榫的尺寸,用咱们这台老铣床,公差总是控制在边缘,再想提高一点就难了。”一位负责铣削机匣的老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有些无奈地指着游标卡尺上的读数。

姜晨凑过去仔细看了看,又检查了一下那台明显上了年头的卧式铣床。

星际军工系统日志自动激活。

蓝色的方框内赫然显示着生产年限:

产于1921年...

这台机器比他的年纪还要大。

导轨磨损严重,主轴精度也早已不复当年。

老师傅能凭着经验和手感,将零件加工到接近图纸要求的公差范围,已经殊为不易。

他索性点点头,表示理解:“张师傅,辛苦了。这个尺寸确实关键,关系到枪机闭锁的可靠性。您尽量保证,后续装配时我们再做筛选和微调。”

目光扫过车间里那一排排老旧的机床,它们大多是建厂初期从不同渠道搜罗来的,有些甚至是战争年代缴获后修复使用的“功勋装备”。

车床、铣床、钻床、镗床……它们曾经是龙国工业起步的基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精度低、效率差、自动化程度几乎为零的弊端日益凸显。

这些老伙计,就像年迈的战士,仍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但已经难以适应更高精度、更复杂工艺的要求。

改良63式步枪的优化,还只是在现有工艺框架下的“小修小补”。

如果想要后续生产更先进、更精密的武器装备,这些老旧的机床,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枷锁。

系统虽然能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真正生产这一块,很多时候还得靠自己。

姜晨的意识沉入脑海。

【扫描检测:龙阳军工厂06车间生产设备】

【设备型号:C616型卧式车床(仿制改进型)】

【服役年限:约18年】

【当前状态:主要部件磨损严重,精度下降(约0.1-0.2),效率低下】

【系统评估:基础结构落后,材料疲劳,缺乏数控接口,无现代化升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