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远道而来的客人(1 / 2)

时间回到两周前...

军区司令部大院,戒备森严。

高墙耸立,铁门紧闭,门口站岗的哨兵身姿笔挺,眼神锐利如鹰,时刻警惕着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

院内绿树成荫,几栋苏式风格的办公楼掩映其间,显得庄严肃穆。

空气中似乎都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那是战争阴云下特有的紧张气息。

司令部核心区域的一间宽敞会议室内,气氛更是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厚重的窗帘遮蔽了大部分阳光,只留下几缕光线斜斜地射入,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微尘。

巨大的作战地图铺满了整张红木会议桌。

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和箭头,直指西南边境那片崎岖复杂的山地丛林。

主位上坐着的是南云军区首长,冯振国(架空)。

年近六旬的冯振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

两道浓眉下,一双眼睛虽然略带血丝,却依旧锐利逼人。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65式军服,领口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

肩上的两颗金星在略显昏暗的光线下熠熠生辉。

虽然腰杆挺得笔直,但仔细观察,能发现他左手手指在桌面上有意无意地轻轻敲击着。

作为一名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老兵,冯振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更在朝鲜战场上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浴血奋战过。

上甘岭的炮火硝烟、长津湖刺骨的严寒,早已在他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让他对会议桌对面的那几位“不速之客”——美国佬,有着一种发自骨髓的复杂情感。

其中,厌恶与警惕占据了主导。

若非中央直接下达命令,强调此次接触的“高度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冯振国绝不会允许这些金发碧眼的“前敌人”踏入他的司令部半步。

更别说像现在这样,将他们奉为“贵宾”,耐心听取他们带来的“情报”。

坐在冯振国对面的是三名美国人。

为首的是一位听翻译说叫什么约翰·哈里森。

但根据冯振国的回忆,死在自己手上名叫哈里森的至少有12人。

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只见眼前这名叫哈里森的中年男子,西装革履,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而脸上则是挂着职业化的、略显僵硬的笑容。

他自称是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的“文化参赞”。

但冯振国和在座的所有龙国军官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个幌子。

此人十有八九是CIA的高级特工或情报分析师。

他身旁坐着一男一女,男的精干沉默,像是助手兼保镖,女的则戴着金丝眼镜,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应该是翻译或记录员。

会议桌旁还坐着几位军区的高级将领和参谋人员,包括参谋长刘伟上校。

他们个个面色严肃,眼神复杂地打量着对面的美国人,偶尔低声交谈几句,讨论着刚刚接收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