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上报军区(1 / 2)

七十年代龙阳军工厂,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工业特有的味道——煤烟、机油和金属粉尘混合的气息。

对于龙阳军工厂的工人们来说,这味道就像盐溶于水一样,熟悉得近乎麻木。

但这两天,这熟悉的空气里,似乎多了一丝不一样的“佐料”。

关于大学生姜晨和那把被他“捣鼓”了一番的63式步枪。

从民兵连的靶场飞到机器轰鸣的车间,从热气腾腾的食堂,到工人们休息抽烟的角落、下班推着“永久”或“飞鸽”自行车的路上。

以及家属区的水泥乒乓球台旁,发酵、蔓延。

“哎,老张,听说了没?民兵连那个新来的大学生,叫姜啥来着?”

午休时分,锻造车间的老工人李师傅一边用粗糙的大手擦拭着额头的汗珠,一边朝旁边拿着搪瓷缸子喝水的老张努努嘴。

他的蓝色工装上沾满了油污,袖口磨得发亮。

老张,五十出头,是厂里的老师傅了,技术过硬,但对“知识分子”总带着点眼光。

他呷了口浓茶,茶叶梗在浑浊的茶水里沉浮。

“姜晨嘛,咋个不晓得?不就是前阵子分来的那个,白白净净,看着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被老刘头要到民兵连去了嘛。咋个了嘛?他又出啥幺蛾子了?”

“幺蛾子?”

“嘿,这回可不是幺蛾子,是真家伙!”

李师傅压低了声音,但兴奋劲儿却藏不住。

“听说啊,他把咱们厂出的那63式给改了!就咱们自己都觉得不趁手,有时候还卡壳的那玩意儿,他给改好了!”

“啥?他改枪?”

老张手里的搪瓷缸子差点没拿稳。

“就他?一个毛头小子,刚出校门几天?枪栓拉没拉过几回?他懂个球?别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或者干脆就是有人在吹牛吧?”

“吹牛?人家可是在老王和好多民兵面前打靶验证过的!”

旁边一个年轻点的工人小王也凑了过来,他是钳工,消息灵通。

“听说是改了导气系统和闭锁结构,反正具体咱也不懂,就是步枪现在打得又准又稳,还不卡壳了!昨天下午靶场那边围了一堆人看呢!”

“真的假的?”

老张还是将信将疑,他摸了摸下巴上的硬胡茬。

“那小子平时看着闷声不响的,除了看书就是写写画画,生产车间不要他,便让他去烧锅炉。我还以为他就是个读死书的,没想到还有这两下子?”

“可不是嘛!”李师傅一拍大腿,“当初被分配到老刘头那里,多少人背后嘀咕,说老刘头运气真背,分到这么个文弱书生,扛枪都嫌费劲,还不如我们这些抡大锤的实在。”

“嘿,现在怎么样?人家不声不响,干了件大事!”

“我记得上次开大会,他还因为提了个什么‘优化生产流程’的建议,被老刘给不软不硬地顶回去了,说他不切实际,脱离工人阶级。”

“哼,有些人啊,就是看不得年轻人有本事,尤其是大学生。”正在擦拭零件的女工王嫂插话了,“觉得人家是‘臭老九’,靠不住。我看啊,这姜晨同志,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下好了,给咱们龙阳厂争光了!”

“争光?那也得看上面认不认。”老张毕竟年长,想得更多,“这枪是部队的制式装备,能随便改?改了是好是坏,可不是咱们说了算。万一上面怪罪下来……”

“应该不会吧,”李师傅挠了挠头,“听说军区来的陈参谋挺重视,还把图纸啥的都收走了,估计是要上报呢。”

“这下可热闹了。”小王嘿嘿一笑,“以前大伙儿总都唠厂里的生产标兵、劳动模范,要么就是哪个车间又超额完成了任务。现在倒好,话题全围着这个姜晨转了。这小子,一夜之间成咱们厂的风云人物了!”

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

从最初的轻视、怀疑,到现在的惊讶、赞叹,甚至隐隐的佩服,这种转变如同车间里淬火的钢铁,迅速而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