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赵部长走上前,郑重介绍,\"这位就是林舟林工程师,相信大家对他在广交会上的事迹已经有所耳闻。这次,上级特批林工来我航空部指导工作,希望大家能够...\"
\"打住,赵部长。\"林舟突然开口,声音不大但足以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我不是来指导工作的,我是来解决问题的。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吧。\"
他的直接和干脆让现场气氛微妙地变化了一下。老吴和几位资深专家交换了一个眼神,似乎对这个年轻人的自信既欣赏又有些不以为然。
\"好,那就请林工直接说说,准备怎么帮我们解决问题?\"老吴开门见山地问,语气中带着一丝试探。
林舟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请看这个。\"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递,开始时还伴随着低声的议论,但很快,整个会议室变得鸦雀无声。那些刚刚还带着怀疑和不屑的老专家们,脸色逐渐变得凝重,有些人甚至不自觉地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内容。
\"这...这是...\"航空部一位瘦高个的专家终于打破沉默,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林工,您这份涡扇发动机改进方案,这些参数...\"
\"推重比12:1,巡航油耗比现役发动机降低35%,使用寿命提升300%,维护周期延长5倍。\"林舟平静地列举着那些足以让任何航空专家瞠目结舌的数据。
会议室内的温度似乎骤然升高。老吴的脸涨得通红,手中的铅笔在不知不觉中被捏断,发出\"啪\"的一声脆响。
\"这...这不可能!\"他终于控制不住,声音嘶哑,\"理论极限都被打破了!林工,您确定这些数据是可靠的?不是理论推测?\"
林舟微微一笑,\"不仅可靠,而且以我们现有的工业基础,三个月内就能完成样机制造和测试。\"
\"三个月?!\"又一位老专家失声惊呼,\"这种级别的发动机,就算是星条国和北极熊,没有三到五年的研发周期也不可能...\"
\"那是因为他们走了弯路。\"林舟打断道,语气依然平静,\"我的方案采用了全新的燃烧室结构和先进的涡轮叶片设计,通过优化压气比和改进冷却系统,使得——\"
他开始详细解释技术原理,用那种只有行业顶尖专家才能完全理解的专业术语和理论,如行云流水般将那些复杂的工程难题一一剖析,提出解决方案。每说一句,会议室内的震惊就加深一分。
老吴和其他专家的表情从怀疑到震惊,再到难以置信的钦佩,这种转变如此明显,以至于赵部长在一旁看得心中暗爽——那些平日里眼高于顶的老专家们,此刻就像小学生一样,被林舟的知识和见解所征服。
\"够了,我信了。\"老吴终于举手示意林舟停下,他的声音微微发颤,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林工,您对燃气涡轮和超音速气流的理解,远超我等。这份方案...如果能实现哪怕一半的指标,都将是我国航空工业的巨大飞跃。\"
林舟淡然一笑,没有对这位资深专家的赞美做出回应。相反,他又从公文包中取出另一份文件,这次更加厚重。
\"既然大家对发动机方案没有异议,那我们继续看这个。\"
文件再次在人群中传递,但这次的反应更加剧烈。一位中年工程师刚看了第一页,就猛地站起身,险些将椅子掀翻;另一位戴眼镜的专家手指颤抖得几乎拿不稳纸张;甚至有人发出了一声压抑的惊呼,立即被周围人警告地瞪了一眼。
\"这是...合成孔径雷达?\"雷达研究室的主任李教授难以置信地问道,\"而且是小型化的机载版本?\"
林舟点点头,\"不仅如此,后面的部分是相控阵雷达的设计方案。\"
这句话如同一枚炸弹,在会议室内引爆。资深专家们交换着震惊的眼神,年轻工程师们则完全不掩饰他们的惊讶和兴奋。
李教授深吸一口气,努力保持专业冷静,但声音依然控制不住地颤抖:\"林工,合成孔径雷达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星条国和北极熊都只有实验室原型,距离实用化至少还有十年。至于相控阵...那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技术就算理论上可行,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
\"李教授说得对,\"另一位老专家插话,\"我们连最基本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都还在追赶国际水平,这两种技术...未免太过超前了。\"
林舟没有理会这些质疑,只是平静地说:\"翻到第37页,那里有一套完整的微型化计算电路设计,可以解决合成孔径雷达对计算能力的高要求;第53页是新型相控阵单元的制造工艺,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和复杂度;第89页...\"
他不紧不慢地讲解着,将这些前沿技术的关键节点一一点破,那种对细节的掌握和对原理的通透理解,让在场的每一位专家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老吴和李教授对视一眼,眼中既有狂喜又有难以言表的震惊。航空部的其他专家们也都屏息凝神,有人下意识地捂住胸口,似乎担心自己激动的心跳声会打破这神圣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