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这种幽默而坚定的方式,表达了对政府之前行为的不满。
雷伊式冷幽默集锦
被问为何不拍商业片,他答:\"我的电影里死个人要铺垫一小时,宝莱坞死一打人只要一首歌的时间\"。
这种对比鲜明的回答,凸显了他与宝莱坞电影的不同风格。
好莱坞请他拍片,他要求\"必须去印度取景\",对方说太贵,他笑答:\"你们拍《阿拉伯的劳伦斯》时怎么不嫌沙漠远\"。
他用对方的逻辑反驳对方,让人无法反驳。
记者问他电影为何总那么沉重,他指着加尔各答的交通说:\"你每天在这种地方生活,还能拍出轻喜剧才是真天才\"。
他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解释了电影风格的成因。
那些令人捧腹的拍摄趣事
在拍摄《大树之歌》时,雷伊坚持要等一朵云飘到合适位置,全剧组盯着天空发呆三小时,最后场务忍不住问:\"大师,加尔各答的云都长得差不多啊?\"他严肃反驳:\"每朵云的忧郁程度不同\"。
他对细节的执着,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
拍《棋手》时,他让两个英国演员在40度高温下穿羊毛戏服,对方中暑抗议,他淡定说:\"殖民者当年不也这样折磨印度人?现在你们可以体验下了\"。
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演员感受历史的沉重。
音乐偏执狂的日常
这位自学成才的作曲家有个怪癖:每次写配乐都要关在厕所里,理由是\"这里回声最接近电影院\"。
这种独特的创作环境,让人难以理解。
有次家里厕所排队,他急得在楼梯间创作,结果写出的曲子被邻居投诉\"像鬼哭狼嚎\"。
他的创作过程充满了波折。
最搞笑的是他为《孤独的妻子》配乐时,坚持要录到纺织机最完美的\"咯吱\"声,跑到二十多个村庄找老式织布机,最后找到的机器却被老太太当古董锁起来不给用。
他对声音的追求,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与西方影评人的\"鸡同鸭讲\"
欧洲影评人盛赞他的电影\"充满东方神秘主义\",他却在采访中拆台:\"我只是如实拍印度人怎么吃饭睡觉\"。
他不认同西方影评人对他的过度解读。
有次英国记者问他\"如何用电影诠释轮回\",他一脸懵地回答:\"您可能把我和隔壁瑜伽大师搞混了\"。
他对一些深奥的问题感到困惑。
更绝的是某次电影节,主办方非要他穿传统印度服饰走红毯,他故意套了件宝莱坞戏服亮相,把媒体唬得一愣一愣的。
他用这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主办方要求的不满。
晚年那些\"任性\"操作
80年代好莱坞想用百万美金请他拍片,他开出条件:\"必须全部用非专业演员\",把投资人吓跑。
他对演员的选择有着自己的坚持。
确诊心脏病后医生禁止他工作,他偷偷把剪辑机搬进病房,护士来查房就盖着被子装睡。
他对电影的热爱,让他无法停止工作。
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他的获奖感言是:\"感谢你们没把我的电影归类为'外语片',毕竟孟加拉语对印度人来说也是外语。\"
他用这种幽默的话语,表达了对电影分类的不满。
萨蒂亚吉特·雷伊的电影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从一个广告画师,成长为国际知名的电影大师。
他的电影风格独特,与宝莱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偏执,让他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他在生活中的种种趣事,也让人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
他与政府、西方影评人的互动,充满了戏剧性。
晚年的他依然保持着\"任性\"的个性,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的电影不仅展现了印度的社会现实,也传递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他用自己的作品,为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电影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