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36章阅卷起争议,石珤与贾咏争

第136章阅卷起争议,石珤与贾咏争(2 / 2)

贾咏身体微微前倾,

声音也提高了几分。

“正因其法新,方能破旧弊!

如今吏治因循苟且,

正需此等雷霆手段,快刀乱麻!

您看其条陈,并非空想,

步步皆有考量,绝非少年人妄言。

此乃经世之实学,非徒逞口舌之快!”

他指着试卷,极力分说:

“且其文采斐然,引据充足,全然符合制义。

若因内容切中时弊、稍越常轨而打压,

岂非辜负了陛下求贤若渴、广开言路之本意?

下官以为,非但不能压,

反因其见识超卓,当列为前茅,

甚至…可争一争会元!

此卷若呈御览,必能简在帝心!”

“荒谬!”

石珤有些不悦,声音发沉。

“科举取士,首重德行根基!

此子策论,机心过重,近乎申韩之术,

岂是堂堂进士应有的气象?

若点其为魁首,天下士子争相效仿,

皆弃圣贤书而钻研此等权术,

学风岂不大坏?

老夫断不能同意!”

贾咏心下暗骂这老顽固迂腐,

但面上仍保持恭敬,争辩道:

“石翁!治大国若烹小鲜,

有时亦需猛药!

岂能因噎废食?

观此子经义,根基何等纯正,

岂是无德之人?

其策论正是学以致用,为国分忧!

若说风险,任何改革皆有风险,

岂能因惧风险而不用良策?”

两位主考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一个坚持正统稳重,

一个力主破格取才。

气氛一时僵持不下。

旁边的同考官、提调官们眼观鼻,

鼻观心,大气不敢出。

这两位,一位是阁老,

一位是吏部实权侍郎,

谁他们都得罪不起。

最后还是资格最老的一位同考官,

硬着头皮出来打圆场:

“二位大人息怒。

二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

此卷确实非凡,经义、策论皆属上乘。

只是策论观点颇为新奇,

石大人之虑,乃老成谋国之言;

贾大人之赞,亦是惜才爱才之心。”

他斟酌着词句:

“依下官愚见,不若取其均衡。

其经义稳居前列,策论虽有争议,

然文章本身无可指摘。

或可…将其综合评定,

暂列…前五之列?

定为会元候选之一?

最终名次,连同其余几份最优卷,

一并呈送御览,恭请圣裁?

如此,既显我等等重,

亦不负此子才学,

更可免去我等擅专之嫌。”

石珤沉吟不语,脸色稍霁。

他虽不喜那策论,

但也知此子综合实力极强,

硬压下去若将来被皇帝发现,

反为不美。

送上御览,让皇帝决断,

倒是个卸责的好法子。

贾咏也暗暗盘算。

送上御览正合他意,

他相信以嘉靖皇帝的眼光和魄力,

必能看出这篇策论的价值。

只要呈到御前,就有机会。

“也罢。”

石珤终于缓缓开口,

带着一丝疲惫。

“便依此议。

将此卷列为经魁(前五)之一,

呈送御览。

最终名次,恭候圣裁。”

贾咏心中一定,拱手道:

“石翁英明。”

一场争论暂告平息。

胥吏上前,将那份注定要引起更大波澜的试卷,

小心地放入需要呈送宫中的那摞“前十卷”中,

而那份卷子的弥封名条下,

写着一个即将震动天下的名字。

至公堂内,烛火摇曳,

映照着各位考官心思各异的脸庞。

谁也不知道,这份试卷送上去,

究竟会掀起怎样的风浪。

而贡院之外,放榜的吉日,正一天天临近。

整个北京城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等待着最终的尘埃落定。

悬念,已悄然从贡院,

转移到了那重重宫阙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