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胡适的声音(全3册) > 再谈谈“整理国故”[1]

再谈谈“整理国故”[1](2 / 2)

(4)分段。我国文章,多系一气写成,以致思想、意义初学者不易看出;若一经分段,则于作者的思想、意义极易看出,节省读者的精力不少。

(5)介绍。我们要彻底了解一部书,对于作者之历史、环境、地位,……不能不知道,故宜于每部古书之前,作以上所说种种之简单介绍与批评,于初学者补助不少。

有以上五种方法来整理古书,则读本式的整理即成功了,恐怕青年人也爱读古书了。

二、索引式的整理。索引怎样解呢?如以绳索钱,使能提纲挈领也。西洋书籍,差不多每本都有索引(Index),检查非常便利。而我国的书没有一本有的,如问一个稍不著名的人为何时人,则非检查许多书不能览得,有时竟查不出,这是何等痛苦啊!后来汪辉祖著《姓氏韵编》,看起来很平常,然而后学者却受惠不少了!但很不完备。现在非有人出来作这工作不可。这种工作并不难,中等人才都可以干的。我很希望大家起来合作!

三、结账式的整理。怎么叫结账式的整理呢?譬如说,以前有许多学者说《尚书》中有许多篇为东晋梅赜所上的伪书;有些人又说不是;又古今文之争,至今未决。又如有人说《诗经》的小序是子夏作的,有人又反对。我们应当把自古迄今各家的聚讼结合起来,作一评断,好像商家在年底结账一样,所以叫结账式。有这种整理,初学者就不至陷入迷途了。

四、专史式整理。有以上三种方式之整理了,然后就各种性质类似的古书纂集起来作一种专史,如诗赋史、词曲史……等类是也。这种整理,能使初学者不耗几多脑力,即能知国学中各门之源流及其梗概了。

以上把各种方式及方法说完了,再来谈谈实际的整理。我既主张用以上几种方式整理国故,所以我就选了《诗经》来做第一种方式的整理——即读本式的整理。及至我把《诗经》看一遍后,才知数千年来许多大经师没有把《诗经》弄明白。我并不是说我弄明白了,但我敢大胆说,至少要比古人多明白一点。譬如《诗经·大雅·公刘》章云:“于胥斯原。”这“胥”字,以前注《诗经》者都当作“相”字解,但实在讲不通。试问“于相斯原”又怎样讲呢?但我们用比较法观之,则一望而知“胥”为一地名。因其余两章有“于京斯依”、“于豳斯馆”同文法的句子,注云:“京”与“豳”皆地名,则“胥”为地名无疑了。又《召南·采蘋》章云:“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一章,不知注解说些什么。但我们若将原文加上标点,成为“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则为很明白的一问一答的句子。意即一问:哪里去采蘋呢?一答:到南涧之滨去采。又问:哪里去采藻呢?一答:于彼行潦去采。由上二例,可见古人实在没有把《诗经》弄明白。这种工作,在清代已经很发达了,如王念孙父子的《经传释词》、俞樾之《古书疑义举例》等书,都是用这种方法做成的。

不过他们的方法还未十分精密,不能使人满意。如释某字为某词,——如释“焉”为语助词——究竟某词又如何解呢?他们就答不出来了。

以上所讲几种整理国故的方式,都是很容易办到的,只要中才的人,有了国学常识,都可以做。

希望诸君起来合作,把难读难解的古书一部一部的整理出来,使人人能读,虽属平庸,但实嘉惠后学不少。

【注释】

[1]1924年1月27日在南京东南大学国学研究班上的讲演,叶维记录。初载1924年2月25日《晨报副镌》,收入1927年群学社出版的《国故学讨论集》第一集。又收入1998年2月光明日报出版社《胡适精品集》第9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