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自己所料不错,安贵荣并没有公开支持叛乱。阿贾派人到处“传话”,分明是在虚张声势。守仁笑道:“头人不用怕,这是水东土司和头人之间的争斗,不会牵扯到水西的百姓。”
听了这话季户头人皱眉叹气:“可是我们寨子里的长老们坐在一起商量了:如果阿贾头人真的打败了宋氏土司,占了水东之地,就等于反叛朝廷。朝廷一定会发兵攻打叛军,这些当兵的不讲理,哪管什么水西水东,恐怕见寨就攻,见人就杀!那时候所有寨子都会牵扯进去了。”
季户头人的这个考虑倒很实际,守仁问:“头人没去找君长商议一下吗?”
“水西寨子的头人分大头人、二头人、小头人三种,我是个小头人,不配见君长。但我去见过君长的宗亲、大土舍阿居大人,把这些话说了,可阿居大人说:‘水西地险兵多,不怕汉人,就算朝廷派兵来攻,我们也挡得住。’”
听了头人这话,王守仁马上意识到这里有鬼!
“水西地险兵多,不怕汉人”?说这话的人,只怕是存心要把安贵荣架到火上烤!看样子不但水东那边出了事,就连水西内部也有人在动歪脑筋了……
季户头人是个老实人,想事情没有守仁这么深,只顾考虑自己寨子的安危。见守仁沉吟不语,就哭丧着脸说:“土司官寨当然地险兵多,可我们寨子离贵阳才五天路程,要真打起仗来,不管哪一路兵马杀过来,我们也抵挡不住!眼看仗越打越凶,寨子里的人都怕得不行。大家想着君长很看重阳明先生,如果先生能去见君长一面,摆摆道理,求他发兵赶走阿贾头人,也许君长肯听先生的话,我们这些老百姓就能躲过一场兵祸了。”
季户头人走后,守仁坐在火塘边上想了好久。
自从龙场悟道以来,王守仁天天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道理。现在守仁的良知告诉他:季户头人说得对!头人和土司之间的争斗是私欲私心,可战乱一起百姓遭殃!所以平战祸就是救百姓;要平战祸,就得劝说水西土司尽快出兵平叛。
眼下“救百姓”是王守仁的良知,“劝安贵荣出兵平叛”是行动。至于如何劝说大土司,守仁还要多动点儿脑筋。
水西、水东两家土司历史上有什么恩怨纠葛,守仁不太清楚。安贵荣是否只为一枚“官印”的矛盾而不救宋然,守仁也不敢肯定。但水东局势危急,安贵荣却不肯发兵去救,甚至多次违抗官府的命令,这至少说明安贵荣不救水东,是已经拿定了主意的。安贵荣这个人目光短浅,骄横跋扈,并不是那么好劝的。再说,自己一个流放的罪臣,有事没事就出入土司官寨,让那些奸党知道了,会以此为借口加害自己。
这种事呀,自己不插手,就没有麻烦。插了手,多半会惹些麻烦……
“哎呀!”
突然间,王守仁吃了一惊,忍不住脱口叫了出来!
怎么搞的!“知行合一”讲的是良知一发动,行动就跟进,其间不留一丝空隙,针插不入,水泼不进!可刚才自己一时松懈,竟在“知”与“行”之间插入了这么多人欲私心!什么怕陷害、惹麻烦……这,怎么搞的!
一瞬间,王守仁心里的良知大声疾呼,顿时把几个无聊的私心私欲全都“克倒”了。回头一想不觉有些惭愧。
看来这一年在“知行合一”方面所下的功夫没白费,关键时刻良知一声吼,克倒了私欲。可从这件事看得出,王守仁还没把“知行合一”的功夫做到位,遇上大事,私心人欲还是见缝插针,钻进来了。
看来对“知行合一”的修炼真是任重道远,还需上下求索。
逐走了私心杂念,王守仁闭上双眼,让头脑冷静下来,把整个事件慢慢梳理起来。天亮后,守仁牵出一匹驿马,往水西土司官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