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故事
几则古人珍惜时间的小故事
一、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从小勤奋好学,每天学到深夜。为了避免自己犯困,他用绳子一头拴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这样就不会打瞌睡了。
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夜晚读书时,他准备好一个锥子,每当困意袭来,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用刺痛来提神。
后来人们就用“悬梁刺股”来形容一个人读书勤奋刻苦。
二、三余勤读
东汉末年的董遇,在乱世中靠打柴为生,却成了大学问家。有人问他:“哪儿来那么多时间读书呢?”他回答说:“我读书用‘三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中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时是季候中的多余时间。”其实也就是说要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读书。
三、闻鸡起舞
东晋时的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他曾经和刘琨共事,每次和刘琨谈论时局,他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
每日听到鸡鸣声,祖逖便立即起身,还叫醒刘琨,说:“这可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然后就起床舞剑习武。
后来祖逖成为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刘琨在他的感召下也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四、圆木警枕
北宋的司马光立志编写出一部系统的编年体通史,总结历朝历代经验得失,供统治者和后世借鉴。在编撰史书的过程中,为了抢时间,他生怕自己睡多了,就用一截圆木做枕头,睡觉时,只要一翻身就会醒来。就这样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地过了十九年,司马光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学个成语
时不我待(shíbùwǒdài)
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珍惜并充分利用时间。
出自《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说段历史
古代的计时方法
在原始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到日出就开始耕种、工作,看到日落就休息,并没有准确的时间概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有了治理的需要,就不能光看日出日落了,比如天子要召集大臣一起开个会,总要有个约定的时间吧?不能三三两两地来来去去啊。
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中有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把每天的时间也划分为十二份,这就是“十二时辰”,还把每天的起始时间定在夜半的子时,这和我们现代的二十四小时高度对应,每个时辰对应两个小时。
十二个时辰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顺序,一天从子时开始,对应现在的夜晚11点到1点这两个小时,亥时是一天最后一个时辰,对应现在的晚上9点到11点这两个小时。从宋朝开始,又把每个时辰分成两段,比如子时分成子初、子正,这和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几乎完全对应。
夜晚的时候,看不到太阳,人们就更难估算时间了,古代把一夜分成五更,一更为黄昏,五更为黎明,三更正对应半夜子时。
有了时间的划分,人们怎么能知道当时的时间呢?这就要用到计时的工具了。历史上,人们首先利用太阳照射的角度来计时,发明了“日晷”等计时工具。日晷下边有个圆形“晷盘”,像是表盘,中间立着一根“晷针”,按设定的角度摆放在日光下,根据日光下晷针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就能知道时间了。
夜晚没有日光,日晷这类工具就没法用了,人们又发明出另一种工具——“刻漏”,取两个容器,一上一下放置,在上边的容器中装上水,容器下边开个口,让水匀速漏到下边的容器中,看上边容器的水面降低到哪里或下边容器的水面上升到哪里,就能估算出时间了。
平民百姓家没有这些复杂的设备,主要靠“听”来了解时间,城市中的钟鼓楼或城楼会按时敲响钟鼓报时,因此有“暮鼓晨钟”的说法。小些的地方或远离城楼的地方,也常会安排专门的人“打更”,走街串巷敲击梆子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