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徽饶古道坚强树(2 / 2)

婺源虽小县,却名士不绝。为官廉政,犯颜抗上,坚持真理,已成了这树下绵长的清风。宋末名士许月卿,许村人,离大树也就五十公里。常犯颜直谏,说管天下的人,其量要足以容天下,广纳良才。他深感官场全面腐败,写了《百官箴》四十九篇,列出各职各官的注意事项。宋亡,他不忘国耻,穿孝服“满城风雨近重阳,一舸烟波入醉乡”,数年不语而亡。

元末汪泽民为官一尘不染。浙江出了一个大案,家里抄出一个给各级官员的行贿名单,详注各人名下受贿银两。只有汪名下注明“未受”二字。他在山东兖州任职,上面来员检查廉政,刚到地界便反身而回。别人问为什么?答:有汪兖州在可以不去。明代大臣汪鋐心忧国事,主持兵部,第一个引进西方“佛朗机”大炮,遍布海防、边防;主持吏部,明察暗访,请托送礼之风为之一扫;主持督察院,先建立巡视人员管理制度:钦差出京办案,随带物品不得超过一杠,重不得过百斤。这都是在坚强树下发生的坚强事。

当历史的脚步行将迈出中国古代史的门槛时,有一个人出现在树下,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铁路工程第一人詹天佑。詹家祖居老樟树下的岭脚村,一八七二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十一岁的詹天佑即在其列。他学成归国后正是帝国主义列强欺我无人,肆意瓜分、垄断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之时。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决定修一条津榆铁路,要架滦河大桥,河床泥沙深,水流急。先由英国人设计,失败;又转手日本人,不行;德国工程师出马,还是不行。詹要求来试一试。他采用“空气沉箱法”,一次成功,外国人刮目相看。不久,詹在英法两国相持不下时接手西太后去祭扫西陵的新易铁路工程,四个月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而最长中国人志气的是京张铁路。路在八达岭丛山中穿行,地形十分复杂。英、俄两国没有争到修路权,就封锁技术,威胁不给任何帮助。詹天佑拍案而起:“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他大胆启用本国人才,并创造性地把工程变学校,一开工即招收练习生,同步教学培养,六年毕业。为测工程最难的八达岭隧道,他攀岩踏雪,餐风露宿,比外国人的方案缩短了两千米。从青龙桥到八达岭地势最陡一段,他不用通常的螺旋大回环,而用“之”字形,两个车头,前拉后推,为世界首创。工程提前两年完工,还结省了三十五万六千两银子。

京张铁路的成功,使詹名扬中外,他先后出任了中国所有重要铁路的总工程师,并代表中方在中东铁路委员会,与英、法、日、美等唇枪舌剑,为国家争主权。他洁身自好,一生不沾烟酒,要求学生和子弟“勿屈己以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五个孩子全部学铁路,效力中国铁路事业。

我对詹天佑的第一次印象,是在十七岁那年考上大学坐京张铁路进京,当列车缓缓通过那个著名的“之”字路段时,全车厢的人都探出身来,向路边詹天佑的铜像默默地行注目礼。这次又去看了离坚强树不远的詹氏祠堂和詹天佑纪念馆。都全是詹氏族人和民间集资所建,高大敞亮,藏品丰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当年詹天佑对八达岭路基的地质测绘图。在乱石如麻,荆棘丛生的荒岭上,像切蛋糕一样切出一个坡形剖面,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外文符号。这是光绪三十年,中国人脑后还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科学的曙光终于初照这亘古的八达岭荒原。

今年我又三访坚强树,发现虽斗转星移,这里的人们仍然守树如玉,义心不改。20世纪“文化革命”中大毁文化之时,脚岭村一位名詹永萱的文化人却默默地征集文物。当时一百元收来一麻袋杂玉,他慧眼识珠发现其中一粒疑是“猫眼”,就带着到故宫鉴定,果如所猜,价值连城。前面提到的乡贤,明代大臣汪鋐亲身佩带的一条玉带,居然也被他们收来。后来成立县博物馆詹任第一任馆长,馆里的一多半重要文物都经他之手,那“猫眼”自然成了镇馆之宝。詹永萱的儿子詹祥生从小受父亲耳提面命,子承父业,现在是第二任馆长。

这二詹不知过手多少文物、瑰宝,虽一毫而莫取;也不知接待过多少名人,包括国家领导人,不卑不亢,虽布衣而有名士之风。那天我在席间向小詹馆长请教了许多问题,他还特别讲述了詹天佑送给家乡灭火水龙的事。现在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委员中唯一的一个县级博物馆长。

我在树下的高台上凭栏眺望,远山一线,白云悠悠。以这棵树为半径,方圆也就不过百公里吧,坚强之人,数之不尽;大义之举,连绵不绝。这还只说到土生土长的婺源人,如果算上北人南迁,再至上饶各县,在此生活过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如岳飞、陆游、辛弃疾;革命先烈方志敏,民主人士黄炎培,还有上饶集中营里的英雄群体,就更多了。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略费笔墨提到一个人。我们报社有一位老记者名季音,当年的新四军战士,曾被关在上饶集中营,九死一生。今年已经九十六岁,还在写回忆录,发表文章。行文至此,我不觉动了情,专门拨通了电话,向他表示致敬。他说全北京,当年上饶的狱友也就只剩两人了。岁月的尘埃正在一点一点地覆盖上他们的身躯,最后他们终将会无言地离去。但有这棵擎天一柱的英雄树为他们代言,这一代代的慷慨悲歌就会永不停歇地震彻山谷,席卷河川,在青史上呜呜回响。巍巍古樟,山高水长。

樟树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常见的树种,更是江西的省树。其树形高大,动辄七八米之围,树干横生旁出,荫蔽四方,千年不老,四季长青,蔚然而有文化之象。樟树从不亭亭玉立,孤芳自赏,总是枝叶交错你绕我缠,老干上覆盖着厚厚的苔藓,又常寄生一种“接骨草”,是骨科良药。村民如有牛羊鸡鸭腿折,捣烂敷之即好。樟树还喜与他树共生,最多见的是苦楮树和红豆杉。樟树喜随人而居,总是长在村头水口人气兴旺的地方,人树相依,情深意长。有倒地跨河者就顺便为桥,任人行走;有生路边浓荫如盖者,就让人们设个凉亭喝茶歇脚;有树洞中空者,孩童常出入嬉闹。

我见过一棵大樟树,其树洞之大,在人民公社时期,里面曾养过一头牛,现在里面摆着一副麻将桌,供人打牌。一棵探身江边的老樟树,树枝扫到水面,一年上游发大水冲下不少人来。它竟如一把笊篱一样捞出十多个人,这些人的后人年年还有来树下感恩烧香的。乐安县竟有一条长二十里的夹岸古樟树林,每株两抱以上。离坚强樟约六十公里的婺源赋春镇,有号称江南第一樟的宋代古樟。一枝平伸探过河去,荫遮两岸。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赫赫有名的岳元帅还留下一首隽美的小诗:“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

樟者,木旁加章,此树大有文章。我在江西考查人文古树,几乎逢樟必有故事。这棵名坚强树的古樟劝人信高洁,拳拳表予心。就是专讲正义、忠诚、高洁、自强的故事。我信凡物之有异者必有其理,必暗含其情,等待有人来认识,来解读。天上之火为什么要点燃这棵古道旁的老樟树,就是要它做一个照路的火把,勿忘来路;为什么烧空了已朽的内瓤,却留下薄薄的树皮,就是要它涅槃再生,宣示生命的顽强;为什么会成一个上下圆筒状,就是要接通天地,吐故纳新,发扬正气。

我们平常说读懂一个人不容易,其实要读懂一棵树更难。人不过百岁,树可千年;人才几族几种,树论科、属、种,有万万千;人有衣食保障还生命多舛,而树暴于荒野,山崩地裂,雷劈电闪,却仍然挺直脊梁;人的大脑里只存有一生的记忆,树的年轮里却藏有数朝数代的沧桑;人到须发皆白时,儿孙绕膝,大不了讲讲一生的经历,可大树呢,我见过三千年的大树,立于山,临于水,居然能不慌不忙,娓娓道出秦汉宋唐。一棵树,树皮上有多少道纹路,就有多少个故事,树枝上有多少张叶片,就有多少首诗篇。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俯下身子去吻它的根,那根里浸泡着先人的血泪;你要能读懂一棵古树,就得仰起头去看它头上的天,那天空有无言的痛苦悲欢。请读懂一棵树吧,这是在考古,在探密,在复盘历史,在追溯文明,在破解一本自然留给我们的天书,是在回望人类自身的成长。

也许在别的地方还有类似的古树,但这样身高皮薄巍然而立的坚强树不多,同时树下又有这么多坚强的人和事的更不多。这是自然的选择,也是人文的表达,我们应该格外地珍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