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镜头一转,从沙场转到闺房,写这个女孩子做的梦。闺怨诗里经常会写到梦,大部分的梦都是美梦,我们来读几首。比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人前面不讲,最后通过“辽西”这两个字告诉我们她梦到了什么。她丈夫在边关,戍守在辽西。她在现实中见不到丈夫,只能在梦里见他一回。可是好不容易见他一回,黄莺却把她给吵醒了。
再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和她一起出去的女伴们都在采桑叶,但是她手里提着笼子,呆呆站着不动。她在想什么呢?她在想她昨天晚上做的梦。这里的“渔阳”,和上面的“辽西”一样,都是提示我们梦的内容,都是和远在边地的丈夫有关。
张仲素还有一首《秋闺思二首·其一》:
碧窗斜日蔼深晖,愁听寒(上将下虫)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梦里明明见到了,可是醒来发现是梦。
《陇西行四首·其二》里的这个女孩子做的也是一个美梦。她没有从梦里醒来。即便是醒来了,这个梦也还是可以成为她的安慰。她想想梦里的画面,就还有希望,就还能盼着丈夫回来。
但是在这个美梦之外,有诗人的画外音。她梦见的是人,在现实中怎么样呢?人已经变成一堆白骨。
闺房和沙场,两个场景,一边是睡梦里露出的浅笑,另外一边是人迹罕至的荒凉,就像电影里两个镜头剪在一起,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心酸。
沈彬的《吊边人》和陈陶这首诗的写法类似: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他在战争中死掉了,他的尸体已经化成了一堆白骨,他的白骨上长满荒草,现在这些荒草都枯萎了。可是他家里人并不知道。“家人犹自寄寒衣”,还在给他寄衣服。这其实对他家人来讲是幸福的。“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一》)
我们讲了好多个梦,辽西的梦,渔阳的梦……对她们来说,还可以做着丈夫归来的梦,生活就总还是有一点盼头。
可是,明月何时照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