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道东西道九岭南道五管十
△剑南道
成都府隋蜀郡。武德四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管益、绵、陵、遂、资、雅、嘉、沪、戎、会、松、翼、巂、南宁、昆、恭十七州。益州领成都、雒、九陇、郫、双流、新津、晋原、青城、阳安、金水、平泉、玄武、绵竹等十三县。
又置唐隆、导江二县。二年,分置邛、眉、普、荣、登五州,属总管府。又置新都、什邡二县。三年,罢总管,置西南道行台。仍分绵竹、导江、九龙三县立濛州,阳安、金水、平泉三县立简州,割玄武属梓州。又析置德阳、新繁、万春三县。九年,罢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眉、犍、邛十州,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贞观二年,废濛州之九陇、绵竹、导江来属,仍改万春为温江。六年。罢南宁都督,更置戎州都督,属益州。八年,兼领南金州都督。十年,又督益、绵、简、嘉、陵、雅、眉、邛八州,茂、巂二都督。十七年,置蜀县。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仍置广都县。咸亨二年,置金堂。仪凤二年,又置唐昌、濛阳二县。垂拱三年,分雒、九陇等十三县置彭、蜀二州。其年,又置犀浦县。圣历三年,又置东阳县。天宝元年,改益州为蜀郡,依旧大都督府,督剑南三十八郡。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驾回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又分为剑南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广德元年,黄门侍郎严武为成都尹,复并东、西川为一节度。自崔宁镇蜀后,分为西川,自后不改。旧领县十六,户十一万七千八百八十九,口七十四万三百一十二。汉朝蜀郡,户二十六万八千二百七十,口一百二十四万。天宝领县十,户十六万九百五十,口九十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九。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里,至东都三千二百一十六里。
成都汉县,属蜀郡。汉朝成都一县,管户一万六千二百五十六。蜀,三代之时西南夷国,或臣或否。至秦惠王既霸西戎,欲广其地,乃令其相张仪、司马错伐蜀。取其地,立汉中、巴、蜀三郡。蜀王本都广都之樊乡,张仪平蜀后,自赤里街移治于少城,今州城是也。蜀城,张仪所筑华阳贞观十七年,分成都县置蜀县,在州郭下,与成都分理。乾元元年二月,改为华阳。新都汉县,属广汉郡新繁汉繁县,属蜀郡。刘禅时加“新”字犀浦垂拱二年,分成都县置双流汉广都县地,属蜀郡。隋置双流县广都龙朔三年,分双流置,取隋旧名郫汉县,属蜀郡。隋置濛州,大业省为郫县。温江汉郫县地,魏蜀郡治于此。隋为万春县。贞观元年,改为温江灵池久视元年,分蜀县置东阳县。天宝元年,改为灵池。
汉州上垂拱二年,分益州五县置汉州。天宝元年,改为德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汉州。领县五,户六万九千五,口三十万八千二百三。至京师二千二百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一十六里。
雒汉县,属广汉郡。后汉置益州,治于雒。晋置新都郡,宋、齐为广汉郡。垂拱二年,置汉州。皆治雒县也德阳后周废县。武德三年,分雒置什邡汉县,属广汉郡。后周改为方宁。武德三年,改为什邡。雍齿侯邑,在县北四十步。绵竹汉县,属广汉郡。隋开皇二年,置晋熙县。十八年,又改为孝水县。大业三年,改为绵竹。武德三年,属濛州。州废,来属之金堂咸亨二年,分雒县、新都置,属益州。垂拱二年,来属。
彭州上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彭州,天宝元年,改为蒙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彭州。领县四,户五万五千九百二十二,口三十五万七千三百八十七。至京师二千三百三十九里,至东都三千一百六十九里。
九陇州所治。汉繁县地,宋置晋寿郡,古城在县西北三里。梁置东益州。
后魏为天水郡,仍改为九陇。初于县东三里置濛州,大业省。武德三年,复置濛州,领九陇、绵竹、导江三县,置彭州之名也。三县置,属益州。垂拱二年,属彭州。长寿二年,改为周昌。神龙初复置濛阳仪凤二年,分九陇、雒、什邡三县置,属益州。垂拱三年,来属导江蜀置都安县,后周改为汶山。武德元年,改为盘龙,寻改为导江。三年,割属濛州。州废,属益州。旧治灌口城,武德元年,移治导江郡。垂拱二年,来属。
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天宝元年,改为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蜀州也。领县四,户五万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万六百九十四。至京师三千三百三十二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七十二里。
晋原汉江源地,属蜀州。李雄立江源郡,晋改为多融县,又改为晋原。鹤鸣山,在西北十里青城汉江源县地。南齐置齐基县,后周改为青城。山在西北三十二里。旧“青”字加水,开元十八年,去“水”为“青”唐安本汉江源县地,后魏于此立犍为郡及僰道县。隋省。武德元年复置,改为唐隆。长寿二年,为武隆。先天元年,改为唐安新津汉武阳县,属犍为郡。后周改为新津,属益州。垂拱二年,属蜀州也。
眉州上隋眉山郡之通义县。武德二年,割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神、南安五县置眉州。五年,省南安。贞观二年,置隆山县。天宝元年,改为通义郡。
乾元元年,复为眉州也。旧领县五,户三万六千九,口十六万九千七百五十五。
天宝,户四万三千五百二十九,口一十七万五千二百五十六。至京师二千五百五十里,至东都三千二百八十九里。
通义后汉置通义县,属齐通郡。梁改为青州,后魏改为眉州。后改通义为安洛,又复通义。隋初为广通,寻改为通义。武德元年,于县置唐眉州也彭山汉武阳县地,属犍为。晋于郡置西江阳郡。后魏增置隆山郡,以界内有鼎鼻山,地形隆故也。隋改为陵州隆山县。先天元年,改为彭山也丹棱本南齐齐乐郡,后周改为洪雅县。隋改为丹棱,属嘉州。武德二年,来属也洪雅后周洪雅镇,隋改为县。武德九年,置犍州。贞观初,州废,属眉州也。
青神汉南安县,属犍为郡。县临青衣江,西魏置青衣县。本治思蒙水口,武德八年,移于今治,属眉州也。
绵州上隋金山郡。武德元年,改为绵州,领巴西、昌隆、涪城、魏城、金山、万安、神泉七县。三年,分置显武、龙安、文义、盐泉四县。七年,省金山县。贞观元年,又省文义县。旧领县九,户四万三千九百四,口十九万五千五百六十三。天宝领县九,户六万五千六十六,口二十六万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师二千五百九里,至东都三千二百五十九里。
巴西汉涪县,属广汉郡。晋置梓潼郡,西魏置潼州。隋改为绵州,炀帝改为金山郡。隋改涪为巴西县也。
涪城汉涪县地,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涪城及潼县。隋改潼为涪城。
昌明汉涪县地,晋置汉昌县,后魏为昌隆。先天元年,改为昌明。旧有显武县,神龙元年,改为兴圣。开元二年废,并入昌明,仍分巴西、涪城、万安三县地置兴圣县。二十七年废,地各还本属。
魏城隋置罗江汉涪县地。晋于梓潼水尾万安故城置万安县。后魏置万安郡,隋废。
天宝元年,改万安为罗江。廉泉、让水,出县北平地也。
神泉汉涪县地。晋置西充国县,隋改为神泉,以县西泉能愈疾故也。
盐泉武德三年,分魏城置也。
龙安隋金山县。武德三年,复置,改为龙安。
西昌隋金山县。隋末废。永淳元年,复置,改为西昌也。
剑州隋普安郡。武德元年,改为始州,领县七。圣历二年,置剑门县。先天二年,改始州为剑州。天宝五年,改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剑州也。旧领县七,户三万六千七百一十四,口十九万九十六。天宝领县八,户二万三千五百一十,口一十万四百五十。至京师一千六百六十二里,至东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普安汉梓潼县,广汉郡治也。宋置南安郡,梁置南梁州,又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武德元年,复为始州。皆治于普安也。
黄安梁分梓潼县置梁安县,寻改为黄安。
永归隋分梓潼县置。
梓潼汉县。蜀先分广汉置梓潼,西魏改为潼川郡,隋为梓潼县。后魏自涪县移梓潼郡于今县,属始州,仍改郡为县也。
阴平晋流人入蜀,于县置北阴平郡。山北有十八陇山,山有陇十八也。
武连汉梓潼县地。宋置武都郡及下辨县,又改下辨为武功。后魏改为武连也。
临津汉梓潼县地。南齐置相厚县,隋改为临津也。
剑门圣历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地,于方期驿城置剑门,县界大剑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所,有小剑山。大剑山有剑阁道,三十里至剑处,张载刻铭之所。剑山东西二百三十一里。
梓州上隋新城郡。武德元年,改为梓州,领郪、射洪、盐亭、飞乌四县。
三年,又以益州玄武来属。四年,又置永泰县。调露元年,置铜山县。天宝元年,改为梓潼郡。乾元元年,复为梓州。乾元后,分蜀为东、西川,梓州恒为东川节度使治所。旧领县七,户四万五千九百二十九,口二十四万八千三百九十四。天宝领县八,户六万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二十四万六千六百五十二。至京师二千九十里,至东都二千九百里。
郪汉县,属广汉郡,历晋、宋、齐不改。梁于县置新州,西魏改为昌城郡。隋改为梓州,炀帝改为新城郡。郡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邻居水陆之要。
梓州所治,以梓潼水为名也。
射洪汉郪县地,后魏分置射洪县。娄缕滩东六里,有射江,语讹为“洪”。
通泉汉广汉县地,隋县也。
玄武汉底道县,属蜀郡。晋改为玄武。武德元年,属益州。三年,割属梓州也。
盐亭汉广汉县地,梁置盐亭县也。
飞乌汉郪县地,隋置飞乌镇,又改为县,取飞乌山为名也。
永泰武德四年,分盐亭、武安二县置。
铜山调露元年,分郪、飞乌二县地置也。
阆州隋巴西郡。武德元年,改为隆州,领阆中、南部、苍溪、南充、相如、西水、三城、奉国、仪陇、大寅十县。其年,又立新井、思恭二县。四年,以南充、相如属果州,仪陇、大寅属蓬州。又置新政。七年,又以奉国属西平州。还以奉国来属。又省思恭入阆中县。先天元年,改为阆州。天宝元年,改为阆中郡。
乾元元年,复为阆州。旧领县八,户三万八千九百四十九,口二十七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今领县九,户二万五千五百八十八,口十三万二千一百九十二。至京师一千九百一十五里,至东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阆中汉县,属巴郡。梁置北巴州。西魏置隆州及盘龙郡。炀帝改为巴西郡。
武德为隆州。皆治阆中。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隋为阆内也。
晋安汉阆中县地。梁置金匮二。又为金迁郡。隋省郡,改为晋城。武德改为晋安也。
南部后汉分阆中置充国县,属巴郡。又分置南充国郡。梁改为南充郡,隋改为南部也。
苍溪后汉分宕渠置汉昌县,属巴郡。隋改汉昌为苍溪也。
西水汉阆中县地。梁置掌夫城,后周改为西水县。
奉国后汉分阆中置。武德七年,属西平州。贞观元年,还属隆州。
新井汉充国县地。武德元年,分南部、晋安二县置。界内有盐井。
新政武德四年,分南部、相如两县置。
岐坪旧属利州,开元二十三年来属也。
果州中隋巴西郡之南充县。武德四年,割隆州之南充、相如二县置果州,因果山为名。又置西充、郎池二县。天宝元年,为南充郡。乾元元年,复为果州也。旧领县四,户一万三千五百一十,口七万五千八百一十一。天宝领县六,户三万三千九百四,口八万九千二百二十五。至京师二千五百五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四百二十三里。
南充汉安汉县,属巴郡。宋于安汉故城置南宕渠郡。隋改安汉为南充。果山,在县南八里。
相如汉安汉县地,梁置梓潼郡。周省郡,立相如县,以县城南二十里,有相如故宅二。相如坪,有琴台。
流溪开耀元年,析南充县于溪水侧置也。
西充武德四年,分南充置。有西充山。
郎池武德四年,分相如置。
岳池万岁通天二年,分南充、相如二县置。初治思岳池,开元二十年,移治今所。
遂州中隋遂宁郡。武德元年,改为遂州,领方义、长江、青石三县。二年,置总管府,管遂、梓、资、普四州。贞观罢总管。十年,复置都督,督遂、果、普、合四州。十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遂宁郡。乾元元年,复为遂州。
旧领县三,户一万二千九百七十七,口六万六千四百六十九。天宝领县五,户三万五千六百三十二,口十万七千七百一十六。至京师二千三百二十九里,至东京三千一百六十六里。
方义汉广汉县,属广汉郡。宋置遂宁郡,齐、梁加“东”字。后周改东遂宁为遂州。后魏改广汉为方义。
长江东晋巴兴县,魏改为长江。旧治灵鹫山,上元二年,移治白桃川也蓬溪永淳元年,分方义县置唐兴县。长寿二年,改为武丰。神龙初复。景龙二年,分唐兴置唐安县。先天二年,废唐安县,移唐安废县置。天宝元年,改唐兴为蓬溪也。
青石东晋晋兴县。后魏改为始兴。隋改始兴为青石,以县界有青石祠也。
遂宁景龙元年分置。
普州中隋资阳郡之安岳县。武德二年,分资州之安岳、隆康、安居、普慈四县置普州。三年,又置乐至、隆龛二县。天宝元年,改为安岳郡。乾元元年,复为普州。旧领县六,户二万五千八百四十,口六万七千三百二十。天宝领县四,户二万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七万四千六百九十二。至京师二千三百六十里,至东都三千二百三里。
安岳汉犍为、巴郡地,资中、牛鞞、垫江三县地。李雄乱后,为獠所据。
梁招抚之,置普慈郡。后周置普州,隋省。武德二年,复置,安岳为治所。
安居后周柔刚县,属安居郡。隋改柔刚为安居。柔刚山,在县东二十步。
旧治柔刚山,天授二年,移理张栅也。
普康后周永唐县,隋改为永康,移治伏强城,寻改为隆康。先天元年,改为普康也。
崇龛后周隆龛城,隋隆龛县。旧治整濑川,久视元年,移治波罗川。先天元年,为崇龛。隆龛山,在县西三里也。
陵州中隋隆山郡。武德元年,改为陵州,领仁寿、贵平、井研、始建、隆山五县。贞观元年,割隆山属眉州。天宝元年,改为仁寿郡。乾元元年,复为陵州也。旧领县四,户一万七千四百四十一,口八万一百一十。天宝领县五,户三万四千七百二十八,口一十万一百二十八。至京师二千五百一十里,至东都三千四百八十四里。
仁寿汉武阳县东境,属犍为郡。晋置西城戍,以为井防。后魏平蜀,改为普宁县。后周置陵州,以州南陵井为名。隋改普宁为仁寿,所治也贵平汉广都县之东南地,属蜀郡。后魏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贵平、可昙三县。旧治和仁城,开元十四年,移治禄川也井研汉武阳县地。东晋置西江阳郡。魏置蒲亭县,隋改为井研。武德四年,自拥思茫水移治今所也始建汉武阳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始建镇。大业五年,改镇为始建县。
旧治拥思茫水,圣历二年,移治荣祉山。籍梁席郡,一名汉阳戍。永徽四年,分贵平置。
资州上隋资阳郡。武德元年,改为资州,领盘石、内江、安后、普慈、安居、隆康、资阳、大牢、威远。其年,割大牢、威远属荣州。二年,分安居、隆康、普慈、安岳四县属普州。贞观四年,置丹山县。天宝元年,改为资阳郡。乾元元年,复为资州。乾元二年正月,分置昌州,寻废也。旧领县八,户二万九千三百四十七,口十五万二千一百三十九。天宝,户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口十万四千七百七十五。至京师二千五百六十里,至东都三千五百一十里。
盘石汉资中县,属犍为郡。后周于今简州阳安县移资州于汉资中故城为治所。仍改资中为盘石,今州治资阳后周分资中置县,在资水之阳也牛鞞汉资中县为盘地。隋分置牛鞞县。汉有牛鞞县,属犍为郡,此非也。洛水,一名牛鞞水内江汉资中县地,后汉于中江水滨置汉安戍。其年,改为中江县,因其北江,乃云中。隋改为内江。汉安故城,今县治也月山资中地,义宁二年置龙水资中地,义宁二年置银山资中地,义宁二年置丹山汉资中地,贞观四年置。六年,并入内江。七年,又置。
荣州中隋资阳郡之大牢县。武德元年,置荣州,领大牢、威远二县。贞观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县。二年,割泸州之隆越来属。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资官来属。八年,又割泸州之和义来属。废婆日、至如、隆越三县。永徽二年,移州治旭川。天宝元年,改为和义郡。乾元元年,复为荣州。
旧领县六,户一万二千二百六十二,口五万六千六百一十四。天宝,户五千六百三十九,口一万八千二十四。至京师二千九百七十二里,至东都二千七百四十九里。
大牢汉南安县,属犍为郡。隋置大牢镇,寻改为县。武德元年,割资州之大牢、威远二县,于公井镇置荣州,取界内荣德山为名。又改公井为县。贞观六年,自公井移州治于大牢县也公井汉江阳县,属犍为郡。后周置公井镇。武德元年,镇置荣州,改为公井县。贞观六年,汉移于大牢也威远汉安县地,属犍为郡。隋于旧威远戍置县。武德初,属资州。其年,割属荣州也旭川贞观元年,分大牢县置资官汉南安县地,晋置资官县。武德初,属嘉州。贞观六年,来属和义汉安县地,隋置和义县。
简州隋蜀郡之阳安县。武德三年,分益州置。天宝元年,改为阳安郡。乾元元年,复为简州。旧领县三,户一万三千八百五,口七万五千一百三十三。天宝,户二万三千六十六,口十四万三千一百九十。在京师西南二千七百里,至东都三千六百里。
阳安汉牛鞞县,属犍为郡。后魏置阳安县,又分阳安、平泉、资阳三县置简州,取界内赖简池为名金水汉新都县,属广汉郡。晋将朱龄石于东山立金泉戍。后魏立金泉郡,分置金泉、白牟二县。隋改为金润,属蜀郡。武德初,为金水。三年,属简州。
县有金堂山平泉汉牛鞞县地,后魏置婆润县。隋移县治于赖黎池,仍改为平泉县,县之旁地涌泉故也。
嘉州中隋眉山郡。武德元年,改为嘉州,领龙游、平羌、夹江、峨眉、玉津、绥山、通义、洪雅、丹巂、青神、南安五县置眉州。贞观六年,改资官,属荣州。上元元年,以戎州之犍为来属。天宝元年,改为犍为郡。乾元元年,复为嘉州。三月,剑南节度使卢元裕请升为中都督府。寻罢。旧领县六,户二万五千八十五,口七万五千三百九十一。天宝领县八,户三万四千二百八十九,口九万九千五百九十一。至京师二千七百二十里。至东都三千五百里。
龙游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后周置平羌县。隋初,为峨眉县,又改为青衣县。隋伐陈时,龙见于江中引舟,乃改为龙游县也,州临大江为名平羌后周置也峨眉汉南安县。隋置峨眉县,取西山名也夹江汉南安县地。隋分龙流、平羌三县,于泾上置夹江县。今北八十里,有夹江废戍,即泾上地也。旧治泾上,武德元年,移于今治也玉津汉南安县。隋置玉津县,江中出璧故也绥山隋招致生獠,于荣乐城置绥山县,取旁山名也罗目麟德二年,开生獠置沐州及罗目县。上元三年,俱废。仪凤三年,又置,治沲和城,属嘉州。如意元年,又自峨眉县界移罗目治于今所也犍为本汉都,因山立名。旧属戎州。上元元年,改属嘉州。
邛州上隋临邛郡之依政县。武德元年,割雅州之依政、临邛、临溪、蒲江、火井五县,置邛州于依政县。三年,又置安仁县。显庆二年,移州治于临邛。天宝元年,改为临邛郡。乾元元年,复为邛州。旧领县六,户一万五千八百八十六,口七万二千八百五十九。天宝领县七,户四万二千一百七,口十九万三百二十七。
在京师西南二千五百一十五里,至东都三千三百七十一里。
临邛汉县,属蜀郡。邛水,出严道邛来山,入青衣江,故云临邛。晋于益州唐隆县置临邛县。后魏平蜀,自唐隆移临邛县治于汉临邛县西,立临邛郡。隋罢郡,移临邛县于今所治。有火井、铜官山也依政秦蒲阳县。汉临邛县。梁置蒲口镇及邛州。后魏改为蒲阳郡,置依政县。隋改为临邛郡,治依政。梁、魏邛州,在今县西南二里,后周移治于今所,后移治于临邛安仁秦临邛县地。武德三年,置安仁县。贞观十七年废。咸亨初,复置大邑咸亨二年,分益州晋原县置也蒲江汉临邛县地。后魏置广定县,隋改为蒲江,南枕蒲水故也临溪后魏分临邛县置也火井汉临邛县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也。
雅州下都督府隋临邛郡。武德元年,改为雅州,领严道、名山、卢山、依政、临邛、蒲江、临溪、蒙阳、汉源、火井、长松、灵关、杨启、嘉良、大利、阳山十六县。其年,割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五县置邛州;汉原、阳山二县置登州。二年,置荣经县。六年,省嘉良、杨启、大利、灵关、蒙阳、长松六县。九年,废登州,还以阳山、汉源来属。贞观二年,又以阳山、汉源属巂州。
八年,又置百丈县。永徽五年,以巂州汉源来属。仪凤四年,置飞越、大渡二县。
大足元年,又割汉源、飞越二县置黎州。神龙三年,废黎州,汉源、飞越属雅州。
开元三年,又割二县置黎州,又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卢山郡。乾元元年,复为雅州,都督羁縻一十九州也,旧领县五,户一万三百六十二,口四万一千七百二十三。天宝,户一万八百九十二,口五万四千四百一十九。在京师西南二千七百二十三里,至东都三千五百一里。
严道汉县,属蜀郡。晋末大乱,夷獠据之。后魏开生獠,于此置蒙山郡,领始阳、蒙山二县。隋改始阳为严道,蒙山为名山。仁寿四年,置雅州,炀帝改为严道卢山汉严道地。隋置卢山镇,又改为县。卢山,在县西北六十里章卢山下,有山硖,口开三丈,长二百步,俗呼为卢关。关外即生獠也名山严道县地。魏置蒙山县,隋改为名山也百丈汉严道县地,在汉临邛南百二十里。有百丈山。武德置百丈镇。贞观八年,改镇为县荣经汉严道县地。武德三年,置荣经县。县界有邛来山、九折坂、铜山也雅州都督一十九州,并生羌、生獠羁縻州,无州县嘉梁州东石孔州西石孔州林波州涉邛州汶东州金林州费林州徐渠州会野州雉州中川州钳矢州强鸡州长臂州杨常州林烧州当仁州当马州皆天宝已前,岁时贡奉,属雅州都督。
黎州下雅州之汉源县。大足元年,割汉源、飞越二县及巂州之阳山置黎州。
天宝元年,改为洪源郡。乾元元年,复为黎州,领羁縻五十四州也。领县三,户一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六百七十八。至京师二千九百五十里,至东都三千七百里。
汉源越巂郡之地。隋汉源县。长安四年,巡察使奏置黎州,后使宋乾徽奏废入雅州。大足元年,又置黎州。神龙三年废。开元三年,又置黎州,取蜀南沈黎地为名,州所治飞越仪凤四年,分汉源于飞越水置县,属雅州。大足元年,属黎州。长安二年,废大渡县,并入。神龙三年,属雅州。开元三年,又属黎州也通望旧阳山县,属巂州。大足元年,属黎州。神龙二年,又属巂州。开元元年,却属黎州。天宝元年,改为通望也黎州,统制五十四州,皆徼外生獠。无州,羁縻而已。罗岩州索古州秦上州辄荣州剧川州合钦州蓬州柏坡州博卢州明川州肔州蓬矢州大渡州米川州木属州河东州诺莋州甫岚州昌明州归化州象川州丛夏州和良州和都州附树州东川州上贵州滑川州比川州吉川州甫鏚州比地州苍荣州野川州邛陈州贵林州护川州牒琮州浪弥州郎郭州上钦州时蓬州俨马州橛查州邛川州护邛州脚川州开望州上蓬州比蓬州剥重州久护州瑶剑州明昌州。
泸州下都督府隋泸川郡。武德元年,改为泸州,领富世、江安、绵水、合江、来凤、和义七县。武德三年,置总管府,一州。九年,省来凤。贞观元年,置思隶、思逢、施阳三县。仍置泾南县。又省施阳县。十三年,省思隶、思逢二县。十七年,置溱、珍二州。仪凤二年,又置晏、纳、奉、浙、巩、薛六州。载初二年,置顺州。天授元年,置思峨州。久视元年,置淯州。二年罢州。并属泸州都督,凡十州。天宝元年,改为泸川郡,依旧都督。乾元元年,复为泸州。
旧领县六,户一万九千一百一十六,口六万六千八百二十八。天宝,户一万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万五千七百一十一。在京师西南三千三百里,至东都四千一百九十六里。
泸川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梁置泸州,故以江阳为泸川县,州所治也富义隋富世县。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富义县。界有富世盐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以达盐泉,俗呼玉女泉。以其井出盐最多,人获厚利,故云富世江安汉江阳县地。晋时,生獠攻郡,破之,又置汉安县。隋改为江安也合江汉符县地,属犍为郡。晋置安乐县,后周改为合江也绵水汉江阳县地,晋置绵水县,当绵水入江之口也泾南贞观八年,分泸川置,在泾水之南泸州都督十州,皆招抚夷獠置,无户口、道里,羁縻州纳州仪凤二年,开山洞置。天宝元年,改为都宁郡。乾元元年,复为纳州,领县八,并与州同置罗围播罗施阳都宁罗当罗蓝都阙胡茂薛州仪凤二年,招生獠置。天宝元年,改为黄池郡。乾元元年,复为薛州也。领县三,与州同置枝江黄池播陵晏州仪凤二年,开山洞置。天宝改为罗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晏州也。领县七,与州同置。思峨柯阴新宾扶来思晏多冈罗阳巩州仪凤二年,开山洞置。天宝改为因忠郡。乾元元年,复为巩州也。
领县四,与州同置。多楼波员比求播郎顺州载初二年置,领县五,与州同置。
曲水顺山灵岩来猿龙池奉州仪凤二年置,领县三,与州同置。
柯理柯巴罗蓬思峨州天授元年置,领县二,与州同置。多溪洛溪能州大足元年置,领县四,与州同置。长宁来银菊池猿山淯州久视元年置,领县四,与州同置。新定淯川固城居牢浙州仪凤二年置,领县四,与州同置。浙源越宾洛川鳞山茂州都督府隋汶山郡。武德元年,改为会川,领汶山、北山、汶川、左封、通化、翼针、交川、翼水九县。其年,割翼针、左封、翼水三县置翼州,以交川属松州。三年,置总管府,管会、翼二州。四年,改为南会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督南会、翼、向、维、涂、冉、穹、炎、彻、笮十州。贞观八年,改为茂州,以郡界茂湿山为名。仍置石泉县。天宝元年,改为通化郡。乾元元年,复为茂州也。旧领县四,户三千三百八十六,口五万三千七百六十一。天宝,户二千五百一十,口一万三千二百四十二。至京师西南二千七百九十四里,至东都三千一十四里。
汶山汉汶江县,属蜀郡。故城在今县北二里,旧冉駹地。晋汶山郡,宋广阳县。周为汶州,置汶山县。隋初,改为蜀州,又改为会州。贞观八年,改为茂州汶川汉绵皦县地,属蜀郡。晋置汶山县,后周移汶川于广阳县齐州置,即今治也。玉垒山,在县东北四里。石纽山,亦在县界。永徽二年,废汶川县并入石泉汉岷山县,属蜀郡。贞观八年,置石泉县也通化汉广柔县地,属蜀郡。后周置石门镇,陈改为金山镇,寻改为通化也茂州都督府,羁縻州十。维、翼两州,后进为正州。相次为正者七,今附于都督之下。
翼州下隋汶山郡之翼针县。武德元年,分置翼州。六年,自左封移州治于翼针。咸亨三年,置都督府,移就悉州城内。上元二年。罢都督,移还旧治。天宝元年,改为临翼郡。乾元元年,复为翼州也。旧领县三,户一千六百二,口三千八百九十八。天宝领县二,户七百一十一,口三千六百一十八。在京师西南二千九百三十里,至东都三千二百七十八里。
卫山汉蚕陵县,属蜀郡。故城在县西,有蚕陵山。隋改为翼针县,治七顷城。贞观十七年,移治七里溪。天宝元年,改为卫山县翼水汉蚕陵县,隋置翼水县也溪川昭德二县开生獠新置。
维州下武德元年,白苟羌降附,乃于姜维故城置维州,领金川、定廉二县。